一 有缘必有一会
我十五岁那年就有机会去五台山,但我主动放弃了。放弃的原因是早就答应了几个同学暑假时候一起玩,如果自己一个人偷跑了,不地道。于是乎,妈和二姐二姐夫一起去了五台山消暑气,爸爸和我在家中,他每天上班,我每天看电视等同学打发时间,结果妈和二姐走了一周,也没有一个人找我玩。无聊。
二 犯错成本不高的犯错
事先在网上查了路线,订了酒店,问清楚了进山门票是145元每位。结果走到了五台山附近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就有附近的老乡和我们攀谈,说能够让我们100元每位进了山。
一方面被好奇心趋势,一方面也想省钱。而且老乡说得清清楚楚,进了山再给钱,进不了山不要钱。于是答应了让老乡领着上山。
一路上老乡很随和,进山的要领就像口令一样简单,说好一句五台话就够了。“本地”或者“咱这里”,学到七八分的像就够了。
快到检查站的时候,老乡代替我上了驾驶位当司机。他很细心,先让车里播放出歌曲来以混乱视听,然后又让我摘掉眼睛,不戴眼镜更像地地道道的老乡些。
到第一个检查站的时候,他停下车来和收费站的交通警只说了一个词“咱这里”,拦车的横杆就抬了起来。原来“咱这里”这个词在五台山比“芝麻开门”还好使,第二第三个检查站如法炮制,问到我时,我也一个“咱这里的”就趾高气扬地进山了!
同行是半个五台人,“我是五台人,所以我骄傲。”这个句子用在此时我觉得特别贴切。
过了最后一道岗,老乡收了我们钱,就着急地去坐返回的公交继续揽他的生意去了。临别送他两瓶水,老乡非要只拿一瓶,看来五台人不稀罕原平的水。
三 殊像寺里素餐的诱惑
一直想吃庙上的一顿素斋,到了旅馆附近的殊像寺,终于得偿所愿。沿着一条大大的横幅的指引去吃斋饭,一小碗烩菜,一小碗大米,29元。听着梵音,看着袅袅的香烟,食欲大增,吃了一碗大米饭竟然没有饱,就又加了一碗,欣喜地并没有再要钱。
只是突然感觉到在佛的庇护下,五台人真不实在,斋饭贵也就罢了,竟然还吃不饱。
我们吃饭时候并没有走正路,是从后门进去的,路过锅炉房、厨房、堂客居士们的宿舍,上了石头砌成的宽大台级,绕了几个弯,上了三层楼才进入庙里宽大的饭厅。饭厅雕梁画柱,门窗古色古香,天花板上彩绘着一条条的龙,一幅莲花的风景画就在我们的左近,上书一排大字:“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出得门来,踏上青石铺陈的路面,顿时觉察到了庙宇的宏伟壮观,映入眼帘的赭红色的墙面、石级石栏杆、高大的铜香炉、烟笼雾罩的香火、络绎不绝的善男信女、一拃多高的进庙的门槛、低头祷告的佛弟子,无不宣示着这是一个佛法修行之所在。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所以每一座庙里都有文殊殿。文殊菩萨法相尊严,善男女们在蒲团之下顶礼膜拜,而我们也不能免俗,祈求平安、祈求家人的幸福安康也是我们每一次叩拜的所愿,听着“南无阿弥陀佛”音,合掌为十,余音绕梁,不绝于耳,心灵得到了片刻的宁静。
四 温馨有爱的假日酒店
旅馆就是村里的民宅,上下二层共十来间屋,但被主人打扫得特别干净整洁,还起了一个高大上的名字,“殊灵假日酒店”。
进了屋,每一间房都是一样的布局,两张椅一只几,简单极了!门窗都开着,山上风大,空气清新,房间里没有一丝一毫的异味,这颇让人满意。
床上除了枕头之外,还配了褐色的靠垫和滚圆的颈椎枕。虽然不一定会用,但也能够感受到这家小小旅店的一点点与众不同。
出了屋门,二层的阳台扶手上搭着雪白的床单被罩,让人一阵恍惚,若在这里能住上几年,是什么样的感觉呢。
五 沙沙作响的转经轮
五台山最有名的去处就是大白塔、菩萨顶、五爷庙。来五台山无论是拜佛祈愿,还是观景避暑,无一例外地都是一心向善之人,也是有所企图的人。早就闻名五爷庙是出了名的灵验,而大白塔和菩萨顶也是每一个到五台山朝圣者必到之处。果然,比起殊像寺,这里的香火更旺。许多祈福用的酥油灯高高矮矮地供着,游客也都是善男女,一波又一波地在导游的指引下磕头、念佛、读经文。
因为五台山同时也是藏传佛教的道场,所以寺院的院里院外,到处是红衣喇嘛。在大白塔的转经轮旁,僧人和游客都绕着游走祈福。转经轮沙沙沙不停歇地在转,不知寄托了多少人的愿望。
引人注目的是有几个僧人和居士特别地叩拜方式。在一块干净的石台之上,俯下身做五体投地状,手臂和掌尽力地向正前方伸展,周而复始,极尽虔诚之心。
我想这就像在家的居士早起晚睡都要念足三千遍阿弥陀佛一样,用肢体强化信念,用信念指引智慧,用智慧解决人生的困惑,这是了不起的修行。
六 爬山的乐趣不在山
第二天我们去攀爬黛螺顶。据说那里上山有一千零八十级台阶,因此,虽然有缆车可以轻松地上去,我们仍然选择拾级而上。因为并没有时间催促着前行,边走边看,正好谈谈天地,看看风景。
黛螺顶旁边有一处大庙,叫做金界寺,巍峨雄壮,吸引了我们的目光。过去时庙宇庭院楼阁都在修缮中,带着欣赏的眼光看那雕梁画柱,不禁感叹工匠的精湛技艺和佛菩萨的力量。
一位来自黑龙江的住院和尚指引我们方向,通过一个正在修缮的钟楼,跨过一座现代化的步桥,就走上了一条通往黛螺顶的马道。马道宽阔,但是弥漫着牲畜散发出来的臭味。和马道相通并排的,还有一条蚰蜒小路,估计是过去寺院的一条旧道,遥想当年黛罗顶的僧人沿着这条小路不知道走了多少个来来回回,山高路远坡陡,人就稀少,正适合静修。而如今游客如织,相关的旅游产业繁华,与这个俗世联系如此紧密,修行也变得困难些吧。
小道上虽然游客并不甚多,但不远不近地既有卖纪念品的小贩,又有乞讨的残疾人,看来灵山脚下,就是养人。得佛菩萨的护佑,估计他们每日临睡之前都要念几句“阿弥陀佛”保佑自己和家人吧。
买者与卖者之间也是讲缘分的。昨天我们在菩萨顶上,那么多卖东西的,我们什么都没买。而今天一看到黛螺顶半山腰这一家三口,就决定要买一些东西。五台山的那些饰物是大同小异的,这也为选择减小了难度,我拾起一串小巧精致的六道木念珠,想着母亲近来信了佛,正好让她在手里把玩。
而同行喜欢上了一串用菩提子雕琢成的莲花状的手链,戴在手上,菩提子做成的珠饱满圆润,很有一些参禅悟道的仙气。
饰物摆件的旁边,有一束野草莓被主人扎在一起卖,红色鲜艳,绿色葱嫩,过度色自然清新,野趣十足。寻思着要把它买下来,被同伴拦住,细想一下,许多美好的东西都是适合远观而不可亵玩的。能够看到,已然是一种享受。
一路边走边看,边歇边聊,不知不觉中已近黛螺顶。早晨起来就阴云密布,拟要下雨。直到此时才风雷交加,山雨欲来风满楼。远远地看到一处寺庙,急忙地紧赶了几步路。
院子里香炉里香烟袅袅,我们依例照旧抽出几只香来冥想作拜礼,然后进入主殿堂,才发现这里并不是一个庙,而是一个商店。四五个伙计在柜台里各守一个摊位,眉梢眼角都带出职业化的微笑来。这可不是一个躲雨、看雨中之景的好去处。
被人一直惦记着的感觉不太好适应,于是乎我借称去偏殿看看展出的书法,冒雨迈出了主殿。
七 最美的回忆都在雨天
很久很久没有如此近距离地看下雨了。我又想起了自己十五岁的那年夏天的暑假,没有人找我玩,我就一个人爬在自家的窗台上透过玻璃看外面的世界。一座旧桥横亘着连接着一条小河的两岸,因为桥面狭窄,新桥在下游建成不久后车就不再走那里了。但行人一直都是走这条路。夏天的雨说下就下,上午还是艳阳天,下午就能聚集起一团又一团的密的黑云,阳光还没有完全遮住,一阵冷风吹过,豆子大的雨点就霹雳啪啦的摔了下来。
我最喜欢的事就是看小桥上干燥的土被雨点打起土雾的情景了,自己焦灼的心在那一刻也得到了湿润。如果此时又能看到那些狼狈的行人一路逃窜的样子就更有意思了,桥面虽然不长,但是没有任何遮挡,此时雨来了,唯有竭尽全力冲过桥去,才能找到避风挡雨的地方。
八 和有情人听风看雨
香炉里的香火正旺,我们插进去的三炷香不久就倒了。雨越下越大,雨滴砸落在了石头铺陈的地面上激起阵阵水花,隆隆的雷声震耳,院子里照壁上写的那个“缘”字正对着我们,让我一时分不清到底是“佛”还是“缘”。我们伫立的偏殿只供着一位财神爷,四壁挂着些佛门的字画,门边有一张桌,桌上放着几个洗笔的墨盆,盆里有半盆的墨水,可知挥毫泼墨的主人曾在此间提笔。
庙宇的排水系统做得很好,雨下了很久但并不见房檐水排下来,院子里的积水也甚少,间或就有打着伞的僧人路过,院子的一角还有一个保温桶免费供应开水。我所幸喜的是在这座繁华的寺庙里,能够闹中取静,和有情人在一起听风看雨,并不觉得落寞寂寥,而是有身心灵合而为一的片刻宁静,或者说,那是一种稍纵即逝的小确幸。
九 虔诚者的虔诚心
雨小了一些,我们就买了进寺的门票抓紧时间观看。有一个小插曲是寺外的一个女老乡竭力推销她的一次性塑料雨衣,都被我们含笑推辞了。她不懂得我们的不愿意被拘束的心,我们也在冒雨行进和等待中获得了许多快乐和灵感。
因为没有买雨衣,所以冒着雨是下不了山的,参观跪拜了庙里的佛菩萨后,我们便在伽蓝殿里避雨等着雨停。手机上的天气预报显示,3点钟会停。
然而雨大一阵小一阵,一直就没有停歇的意思。雨一样阻隔了另外一些游客。站在檐下避雨时,和一个来自四川甘孜的喇嘛攀谈了几句,他们是佛学院的学生,也是昨天就来到了五台山。他的普通话不算太好,带着些咬字带来的不达意,但我能感受到他的真诚和虔诚,他说他们当地也有一个特别好的寺庙,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可惜我并不是一个虔诚的信徒,对佛的一知半解只能让我保持恭敬的心,有机会就去更多的学习和掌握这些善知识,让自己对自己的命运有更多的把握。
雨是用来净化人的灵魂的,我一直这样以为。我想,许多善男女也是这样想的。因为我们在檐下看雨时,看到了虔诚而动人的一幕。在雨水里,一个披着雨衣戴着眼镜的女僧人一步一个一丝不苟地大拜礼(就是五体投地的拜法)走了进来。过了一会儿,又有一个女士是一步一个磕头走了进来,雨水泥水已经沾染了她们的膝盖和鞋子,我能感受到她们的冷,因为我自己在殿门口站着已经冷得发抖了。我也能感受到她们的热和内心深处的坚定,一步一磕头一步一大拜,没有良好的体力也不会有如此的定力做这样的事;而内心深处没有对佛菩萨的虔诚信念,也不会心诚身到,这是需要愿力的。
十 伽蓝殿快乐地偷吃饼干
一个多小时的等待,雨仍然没有停的意思。住殿的和尚进进出出好几次,怎一个好忙了得。这样的闹境,想要闹中取静专心做功课真不是一件易事。
一会儿他说:你们买了台蘑吗?哪里有那么多台蘑,都是东北蘑菇!
虽然他说的话可能是真的,但怎么那么让我不舒服呢?是忠言逆耳吗?但我们已经买到手了,怎么会因为他的一句话就去退,就去闹呢?
他说:灵山脚下多刁民!但是我觉得那些老乡还是蛮好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是不假的。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来了五台山,价格合适,我是愿意买一些东西加强自己旅行的仪式感的。比如,如果到了当地不买些纪念品回去,就觉得虚了此行。比如,纸扇哪儿都可以买到,但是到了当地,十块钱买一把纸扇,是一种最合适表达的“到此一游”的仪式。
他说:你们冷吗?但是我一点儿也不冷。这个真是饱汉不知饿汉饥,你穿着长袍,打着绑腿,自然不冷。而我们仅仅是半袖单裤凉鞋敝体,自然冷着直打寒战。这和尚没有一点儿同理心,让人好没意思。
我们蜷缩在大殿靠墙的垫子上等待雨停,不再理他。他也无聊地拿着一本经书躲进了殿后的禅房。
菩萨台上靠墙的位置,放在饼干糖果之类的零食,应该曾是贡品,然后撤了下来供寺庙的和尚食用的,我们俩又冷又馋又饿,顿时起了吃的念头。偷偷地拣了一小袋面包、一块糖吃到肚子里,身体顿时间感觉有了些热量,暗暗地偷骂和尚的舒服,由衷赞叹庙里菩萨的好。
十一 上山固喜,下山也乐
雨终于有了止住的意思,身体也要被冻僵住,正好通过下山来活动筋骨。雨稍微还有一点点,路上并没有多少积水,沿石阶相携而下。石阶湿滑但很宽阔,而不似华山之险,我们一步一步飞也似跑下去。
卖雨衣的老乡仍然在兜售着她们的塑料雨衣,台级上上下下都是穿着雨衣的人群,还有人套着塑料脚套。爬山固然不易,需要走走歇歇;下山也一样艰难,需要集中注意精神,不然很容易一脚踏空从楼梯上滚下去。想着去年自己在华山摔得两跤就一阵阵的心悸,眼睛紧盯着台阶和顺阶而下的水流,弯弯折折地绕了几个小弯儿,也没敢细数那一千零八级台级,就到了平处。
平处原来是连绵几里长的用帐篷搭成的门市,有卖工艺品土特产的,也有饭店。许是听了和尚的话,“灵山脚下有刁民”,我们也采购了一些工艺品,肚子似乎吃了菩萨座下的食品也不饿了。关键是车就在附近,而我们还有很大淋湿的风险,问清楚道路后就急急匆匆地找到了停车的位置。
雨中漫步黛螺顶,观风听雨敬财神。虔诚雨地见虔诚,伽蓝殿宇听梵音。香客喇嘛雨中语,佛缘未了是何因?冥冥之中有天意,愿得此人半生情。
十二 小饭店里的刀削面
回宾馆的路上路过一个小超市,从小超市出来,远远地就看到一个人正在刀削面。
饭店不大,但干干净净。因为过了吃饭的点了所以食客并不多,但店主的小女孩子抓住了我的注意。她忸怩不安的样子我刚开始不知道她想干啥,她的妈妈比较脾气大,训斥并威胁了她几句。我能理解她生气的原因,我想主要来自工作的压力。但她训斥自己女儿的样子还是让我有些尴尬。
景区的饭菜比较贵,也不一定有多好吃,我也是吃素的,菜真是不好点。于是我们点了一个土豆片栲栳栳,两大碗刀削面,就耐心地边喝水边闲聊。
刀削面上来后才感觉碗好大、面好多,然而我们真的是有些饿了,风卷残云,虽然不够快,但吃得很享受。感觉到这是一顿正儿八经的饭,而不是和尚庙的素斋。看来我们还是介意庙上的清淡和粗糙少量的,还不适合当居士。
十三 镇海寺佛音悠扬 明月池求子若渴
惯看了五台山中心风景区的繁华和雨季的风云变幻,执子之手,愿可偕老,我们意犹未尽地踏上归途。许是敬佛之心还未了,归途之中我们竟然又去了两个五台山的寺院,镇海寺佛音悠扬、绕梁不绝于耳,明月池香客尤盛,善男女们求子若渴。
镇海寺相传是顺治皇帝出家修行的地方,紧邻公路,汽车爬上去一个陡坡,就到了这个幽静的寺院。
本来没打算上去,但冥冥之中似乎有天意,我们的心念常常出奇的一致,到了那儿,车已经闪过去了,还是决定去看看。恰巧几个年轻人也正要上山,就捎了她们一程,方便了他们,也增长了我们的一些善缘。
庙里的布置并没有特别之处:释迦牟尼佛、各位菩萨、伽蓝殿、韦陀金刚,还有出家人打坐修行的禅房。我们并不懂佛教的礼仪和章法,只是带着两颗虔诚的心去拜遍各个佛像和菩萨,双手合十双目微闭举着香静默地听“南无阿弥陀佛”之余音绕梁。这样的佛号让我恍惚间不知归路,想着人世间有如此让人平静之所在也好。
寺院内有香炉、有油酥灯、有石瓮,瓮内有水,水底落着许多硬币,水面上漂着几朵塑料的小莲花,阳光底下分外的妖娆。同伴看着欣喜,拿出手机摆出各个角度拍照。我突然想起来那首小诗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下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拜罢了佛,在院子里欣赏建筑,感受绕梁的佛音,心静下来了一刻,遥想着当年的顺治老和尚,果能放下江山社稷来此处修自己的心,那是需要有大无畏的勇气和智慧的。我不知道皇家的气象是如何,只是看这一座庙宇,似乎较之别处多了些气定神闲,心经里面讲到:“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信然。
伽蓝殿里可以打卦占卜,凭着好奇,我们一人在木盒子里抽出一支来看:翻阅卦书,我是中平她是下吉。本来命运自己掌握,我也早就不是小孩子了,过着恣肆任性的人生,所以固然觉得与我们的前途命运相关,但我心并无挂碍。换一种说法:这样的警示挺好,我要时刻牢记,用以不断地优化我们的人生,改造我们的环境。
明月池进山的牌坊门口写着“步行道”的字样,我们就把车停在了门口,沿着蜿蜒的山路步行上山。到了五台山之后,想着名山必有清泉,心念中一直想寻找一眼山泉水,但总是倏忽错过,这一遭偶遇,应该可以了此行愿。
天气略微比前几日热,我们走走歇歇,山路其实也很宽阔,不时地有汽车加着油呼啸而过,许是没有看到“步行”的字样,或许时间和精力都跟不上,有如此现代的交通工具不忍抛弃。
我们走到一半时候就打开手机相册聊起了天,回忆回忆往事的妙处是现在因过去变得生动有趣,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因为过去叠加的记忆而丰富。看云集云散,感悟当下的如梦幻般的真实感。
明月池据说原来并不叫明月池,而是叫观海寺。只是寺院内有一口清泉有趣,无论何时都能在泉水里看到一轮明月,故名明月池。
我们到了明月池时已有许多善男信女们抢先到了,本来寺院的金刚密迹殿供奉着一尊九头十八身的垢迹金刚菩萨,十分罕见,但我见大小信众都是奔着明月池去的,这一泉水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有的人说看这一眼泉水可以知前世,探究竟;而绝大多数人是来祈福生育来的,在明月池求得神水,自可以消解苦难,得子得福。
我们走近明月池时,才发现明月池已被一所小房子罩住了,池在地下一两米处,空间狭长,需要排队下去取水祈福。此时正有几个人等待,而在池的最下方,仅能容得下一人。他正在匍匐着叩拜。佛家讲正念,心诚则灵。而我们也远远拜过此处的佛陀菩萨金刚,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别了,五台山。
十四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
我们进山的时候,只想着在五台圣境地安静地呆几天,尘世中的纷扰太多,拜一拜佛陀,感受感受这种形式的际会,或许心灵家园就会得到守护。
我们出得山来,忽然就觉得修行的重要性来。到五台山来,我们寻到了一种全面的默契,走时,就有了一种缘起的意识:人的心灵是时时刻刻需要照顾的,而佛法,就是照顾的方法。
2018.6.28晚12时。用时一小时。困了,明天写完。
2018.6.29上午8点半。继续写40分钟。
2018.7.1晚11点57分。继续写1个半小时。
2018.7.30 下午6时。继续写1.5小时。
2018.8.7晚7时52分。继续写一小时。小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