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高考季。看看考场外那些人山人海的送考大军,甚是壮观。一些中年妈妈们穿着各色旗袍,意为旗开得胜,今年还看到一些家长举着向日葵,一问得知,这是取一举夺魁之意,多年来,高考前夕,提前烧香拜佛的家长更是不计其数。见到这些举动,我不仅哑然失笑,高考是靠实力的,这些烧香拜佛的举动真的没什么用。但不信归不信,中国老百姓对高考的重视可不是一般般的,虽然这些年大学早已扩招了,早已不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时代了,但成绩差的想考上,成绩好的想上更好的大学的人一直都在,对大多数人家来说,孩子能考上大学,是一件大喜事,所以举行些仪式或者做些“乱投医”的举动,只是为了表达一些心意,和对自己的孩子能金榜题名的期盼,所以可以理解。
(网图侵删丿这让我想起了我当年的高考了。中小学阶段都在十年文革中混过来的,停课闹革命,批林批孔,批老师,学黄帅,学张铁生,一天只上半天课,这便是我的中学时代。从未尝过现在的学生所谓的学习的苦。那不学习干什么呢,帮家里干活,和妈妈学做女红,然后就是各种玩,当过学校广播站的播音员,参加过学校的文艺宣传队,跟一位比较专业的部队文工团退下来的老师学跳舞,学二胡,参加了合唱团,这些玩儿,到也给我的人生涂上了些亮丽的底色,让我的中学时代不至于过分的灰暗。更加不能忘记的是,被下放到五七干校的父亲,在家里的仓房里藏了两大书箱的书,这在那个读书受管治的时代,无疑是件大好事。很多时候,我和弟弟,还有我的几个闺蜜,躲在我们家里读那些书。《红岩》,《红楼梦》《青春之歌》《敌后武工队》《太平天国》等都是那时候偷偷读的,再加上可以读的《艳阳天》巜金光大道》,批林批孔时让读的巜水浒传》,《论语批注》等,那个年纪的我,应该说比现在的孩子读的书多很多。但是,弊端是显而易见的,没受过系统的基础教育,导致各学科根基不牢,文科强,理科弱!这在我17岁的高考时暴露无遗。以我那时的智商,真是没想到中学毕业时会遇到高考,粉碎”四人帮”的第二个年头,我参加了我们那地方的第一届中学生参加的高考,尽管当时师资不足,资料奇缺,但高考还是改变了我毕业就和前几届的学生一样,上山伐木,成为光荣的”小青年”的命运。历史系毕业的老爸,在我的第一志愿上,庄严地给我填上了北京大学图书馆系。那时的我真的不知道这代表的是爸爸对我的厚望,可我注定了让爸爸失望了,高考成绩,文强理弱,严重偏科,最后被本省的一所师范院校的中文系录取,不过,我很高兴,我可以学中文,当老师,向我的作家梦靠近一步了。
(网图侵删)大多数人一生只能经历一次高考,而我,由于成为了一名高中语文教师,便和高考结下了不解之缘了。在东北老家,只带了几届高三毕业班,那时候,我比我的学生大了只有六七岁,有激情,有干劲,和学生一起学,一起玩,师生关系尤其融洽,东北人大多热情爽朗,和学生,家长都比较容易勾通,很多教过的学生如今都成了朋友,是他们给了我最初的为师的自豪和荣光。东北的学校管理也如地域和人的性格一样粗放,高三临近高考的最后一周,准考证下发,学生回家,教师该做什么还做什么,家长也如是,考生自己按时去考即可,从来没有所谓的送考,老师,家长,只是把希望和期盼默默地放在心里。
来到江南,在一个古镇仍教高中,记不清送走了多少届高三学生了,和东北不同的是,江南老师要送考。而这送考的流程十分清晰,各个高三教师的任务十分明确,从学生的食宿,到送到哪个考点,考场,收发准考证,身份证等都有专人负责,甚至还拿些白色的维生素药片,充当安眠药,给那些因紧张而失眠的学生充当“安慰剂”,充分体现的南方人性格的细腻和做事的精致。
无论南方和北方,不管工作方式的同与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中国人对高考这件事的重视是相同的。虽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稳稳地考上大学,在中国人看来,这是所有道路中最好的一条路。所以我能理解”旗开得胜”,也理解”一举得魁”,考前的祝福,高中的喜悦,我们在几百年前的前辈的诗中已经看到了,”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以往在生话上的困顿与思想上的局促不安再不值得一提了,今朝金榜题名,郁结的闷气已如风吹云散,心上真有说不尽的畅快,真想拥抱一下这大自然。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今日的马蹄格外轻盈,不知不觉中早已把长安的繁花看完了。我想,孟郊的这首《登科后》的春风得意代表了大多数金榜题名后的学子的喜悦,为此,在鲜衣怒马的年少时,付出多少努为都值得。而身为人师,常常为能助学生一臂之力而欣慰,为学生心偿所愿而激情重现,是高考情缘让我“年轻”了很多年!为此,感谢高考,感谢今生能与高考结缘!
(网图侵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