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月二,龙抬头。
农历的二月二,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

而“龙抬头”源于自然天象崇拜,与上古时代人们对星辰运行的认识以及农耕文化有关。
古人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把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俗称“二十八宿”。因为它们环列在日、月、五星的四方,故尔把“二十八宿”按照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划分为四大组,产生“四象”: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在东方的7个宿分别叫做:“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人们称它为“东方苍龙”,其中角宿代表龙角,亢宿代表龙的咽喉,氐宿代表龙爪,心宿代表龙的心脏,尾宿和箕宿代表龙尾。在冬季,这苍龙七宿都隐没在北方地平线下。仲春(惊蛰至春分间),角宿(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了,这时整个苍龙的身子还隐没在地平线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称“龙抬头”。
在农耕文化中,“龙抬头”标示着阳气生发,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春耕由此开始。自古以来人们亦将龙抬头日作为一个祈求风调雨顺、驱邪攘灾、纳祥转运的日子。

“龙抬头”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如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中提到舞龙求雨的活动,唐宋时文献所记载的这些地方“二月二”活动并没有和“龙抬头”联系在一起。但成为全国性节日并出现在文献上记载是在元代之后。这天北方地区人们盛行吃面条,称为“龙须面”;还要烙饼,叫作“龙鳞”;若包饺子,则称为“龙牙”。总之所吃的食物都要以龙体部位命名。明代以后,“二月二”又有关于龙抬头的诸多习俗记载,诸如撒灰引龙、扶龙、熏虫避蝎、剃龙头、忌针刺龙眼等节俗,故称龙抬头日。清末的《燕京岁时记》说:“二月二日……今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

“龙抬头”相关的活动很多,但不论哪种方式,均围绕美好的龙神信仰而展开,它是人们寄托生存希望的活动。
时至今日,人们仍然会借着龙上天的日子,吃龙须面、吃龙眼、吃龙蛋、吃龙爪,把日常生活中的小吃都当成龙的一部分,以此让自己也沾点龙气,一年好运。更是在二月二这一天理发,俗称“剃龙头”,把正月里没剃的头发,趁着龙抬头的日子剃掉,让自己精神焕发。

小时侯的我在二月二的晚上还会跟着大人提着灯笼照墙根,照房梁,并不知道这些行为正是应了“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的俗话,也不明白大人们是借着“龙抬头”的日子来实现驱虫的美好愿望啊。
二月二龙抬头,一切的美好,仿佛才刚刚开始。让我们以新目标、新追求,新形象,开始新的生活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