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老老恒言》,书中有一页插图,是明代唐伯虎的《桐阴清梦图》,图上有唐伯虎的自题七绝一首:十里桐阴覆紫苔,先生闲试醉眠来;此生已谢功名念,清梦应无到古槐。表现了唐伯虎绝念功名后的闲适之情。在这幅插图的下面,编者配了两句诗:终期道向希夷得,未省心因宠辱惊。这两句诗是唐代诗人崔涂《夏日书怀寄道友》诗中的两句,这两句诗配唐寅的这幅画也算是合适。这图和这诗是配合书中所说老年养生中的“省心”的内容的,三相配合,可谓相得益彰。
我另外留意的是崔涂两句诗中的“希夷”这个词。它让我首先想到了唐代的一个诗人,叫刘希夷,他著名的诗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妇孺皆知。以前,我并不知道“希夷”是一个词,读了“终期道向希夷得”后,我知道这应该是一个词,但意思不甚明白。于是查词典,《现代汉语词典》中没有这个词。《汉语大词典》和《辞海》中可以查到。大概有四个意项,列如下:
1.《老子》:"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河上公注:"无色曰夷,无声曰希。"后因以"希夷"指虚寂玄妙。
2.指虚寂玄妙的境界。
3.谓清静无为,任其自然。
4.指道家﹑道士。
在“终期道向希夷得”这句诗中,“希夷”应该是指一种“清静无为,任其自然”的境界,是说在一种清静无为,顺任自然的状态中,才可以悟道。唐白居易《病中宴坐》诗中有“外安支离体,中养希夷心”的句子,“希夷心”应该就是指那种宠辱不惊顺其自然之心。
又想到诗人刘希夷,诗人的名字起得真是有文化啊。难怪诗人有这样的才气,配得上这样一个不凡的名字。大概是“天妒英才”,写出了不朽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诗人年未及三十就意外去世了。据《唐才子传》记载,导致诗人亡命的恰恰是这两句不朽的诗句:诗人当年写出了这一名句后,很快就被其舅(也是当时的大诗人)知道了,据说这个舅舅人人品不怎么样,宋之问看到外甥写的这句诗,凭着诗人的感觉,他认为这句诗是不朽的。因为刚刚写出来,并没有流传出去。于是,这个舅舅就恳求外甥把这两句诗让给自己,一开始,刘希夷也许是不好意思拒绝,毕竟是长辈啊,刘希夷同意了,这让宋之问很高兴。但没过多久,刘希夷又但反悔了,宋之问很生气,就让人弄死了外甥。《唐才子传》中是这样写的:“之问怒其诳己,使奴以土囊压杀于别舍,时未及三十,人悉怜之。”
这个“因诗杀人”的故事在正史中没有记载,这个说法在唐人笔记《大唐新语》及《刘宾客嘉话录》中都有记载,真假难辨。《全唐诗》中这两句诗在刘希夷和宋之问的名下都有,刘希夷名下的诗题是《代悲白头翁》;宋之问名下的诗题是《有所思》,两首诗除了题目不一样外,诗句只有一句不一样,刘希夷诗中是“洛阳女儿惜颜色”,宋之问的诗中是“幽闺女儿惜颜色”,其余诗句一模一样。《全唐诗》在介绍刘希夷时,说到诗人的死,说法是“为奸人所杀”,但没说奸人是谁,只是含糊其辞地补充了一句:“或云:宋之问害希夷”。亦只是一个“或云”,没有确实的证据,看来,这只能是一个迷案了。
再说说这两句“要人命”的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据《大唐新语》记载,刘希夷写《代悲白头翁》时,一开始写出的句子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写完之后,仔细一思,觉得这句诗不太吉利,似是谶语。于是又重写,这次写的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细一读之,觉得和前一句差不多,也不太吉利。但这两句诗实在是太好了,诗人转念一想,“死生由命,岂复由此”,意思是死生岂是由一两句诗决定的?于是,诗人就把这两句诗都保留下来了。没想到,这句诗还是给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
“希夷”一词在古时应该是一个常用词,意指虚寂玄妙的境界或者清静无为顺任自然的状态,古人诗句中常出现。比较有名的有列如下:
唐代权德舆《奉和郑宾客相公摄官丰陵扈从之作》诗:“莫究希夷理,空怀涣汗恩。”
唐钱起《奉和圣制登会昌山应制》诗:“睿想入希夷,真游到具茨 。”
唐白居易《病中宴坐》诗:“外安支离体,中养希夷心。”
宋范成大《太上皇帝灵驾发引挽歌词》之一:“宵旰三星纪,希夷十闰年。”
想来,古人用“希夷”作名或字的当是不少。宋代著名的“陈抟老祖”就被宋太宗赐号为“希夷先生”。今人叶挺也是字希夷。
希夷
附:
崔涂《夏日书怀寄道友》
达即匡邦退即耕,是非何足挠平生。
终期道向希夷得,未省心因宠辱惊。
峰转暂无当户影,雉飞时有隔林声。
十年惟悟吟诗句,待得中原欲铸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