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远子徳去拜见希夷子微,怀远子徳对希夷子微说:“有一点事,我很不懂,还请先生赐教。”
希夷子微说:“你说说看:我试着回答你。”
怀远子徳说:“我经常听到一些人喜欢高谈人性论,他们认为:人并没有截然的是非善恶之分,“好人不好,坏人不坏”,“坏蛋也有温柔敦厚的一面。”
比如,他们对待英雄,喜欢用各种戏谑、反讽甚至造谣的方式,将其光荣事迹弱化甚至丑化。
而对待土匪、汉奸、卖国贼等反面人物,则竭力描绘其在私人生活中的慈爱、孝顺、友善、仗义等,为其渲染悲情色彩,
使人们对之欣赏甚至同情起来,从而转移对其屠杀民众、出卖国家等恶劣行径的关注。
更有甚者,竭力为贪生怕死、吃喝玩乐、卖国求荣之徒辩护,似乎这样做才符合人性,而英勇就义、慷慨赴死反而违背了人性。
最显著的一个现象是,他们把某人的一本破日记当成了至宝,说那是某人人性的光辉。而对真正闪耀着思想光辉,影响和改变了中国人精神风貌的毛主席的五卷著作视而不见,甚至视若弃履。
所有这些不是很荒唐的事吗?为什么他们这么痴迷于人性论呢?
希夷子微说:”这的确是一个很好的问题,首先得说明,唯人性论本身就是一种用抽象的人性抹杀善恶的区别的错误的唯心历史观,唯人性论看似充满道义,实则软弱无力,客观上更是对恶行的纵容。只有那些不明事理的泛同情者才会相信和推崇这种理论。
唯人性论的本质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其目的是为了否定近几百年来我们这个民族为了图存图强所做的一切努力,进而否定中华民族文明史和优秀传统文化。
为什么这么说呢?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历史的长河中,涌现出无数为民族大义前仆后继的英雄,也充斥着贪生怕死、开历史倒车、卖国求荣之徒。我们后来人正是从这种界限分明的是非善恶中获得激励与警示。
然而,历史虚无主义者混淆、解构了对一些历史人物已有的基本判断。在他们看来:“高尚者并不那么高尚,卑鄙者并不那么卑鄙”,
似乎整个世界就是由这样一些均质化的庸人所组成。历史虚无主义就是用这种手法,模糊善恶界限,掩盖反面人物的各种错误立场和反动行径,为之翻案。
在看待农民革命时,历史虚无主义者往往将其描绘为一场戕害人性的暴乱。他们不去关注农民曾经如何长期遭受地主阶级高昂地租、高利贷、酷刑等各种形式的剥削和镇压,而是去渲染革命斗争的“无情”。
有些作品,热衷于刻画个别地主在日常生活中的“知书达礼”、“典雅高贵”,以此来迂回表达其对革命斗争的不满,似乎革命就是野蛮对文明的报复,是卑劣人性的集中展现。
在看待反抗侵略的战争时,历史虚无主义者不去区分战争双方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而仅仅从个人情感、个体命运以及家庭遭遇的角度来看待战争。
他们得出的结论是战争无胜负之分,每一个体都是战争的受害者,不管是发起侵略的一方还是反侵略的一方,都是值得怜悯的对象。
前者是被欲望蒙蔽了双眼,是可怜的灵魂需要救赎的对象;后者则不过是逞一时之勇的可悲炮灰,一时的英雄壮举带来的是无尽伤痛甚至生命的毁灭。
于是,战争无胜负之分演化为战争无是非之别,对战争的反思被简化为笼统的“反战”,人类和平被寄望于对抽象“大爱”的呼吁。
对侵略者的谴责成了心胸狭隘、睚眦必报的代名词,而对英雄的纪念反而成了好战的同义语。
那么,应该如何看待人性?恩格斯深刻指出:“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
吃喝住穿、七情六欲、谋求生存等固然是人性的一部分,但绝不是人性的全部。人性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人性当中的确有其自然性的一面,但决定人之为人的,却是其社会性。
因此,为了民族解放和人类进步的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才真正展现了人性的光芒,实现了人性的升华。
相反,用自然性来代替社会性,鼓吹贪生怕死,出卖民族利益,这无异于将人性降低为兽性。
毛主席曾说:“有没有人性这种东西?当然有的。但是只有具体的人性,没有抽象的人性。在阶级社会里就是只有带着阶级性的人性,而没有什么超阶级的人性。”
诚然,每个个体都是有血有肉的人,反面人物在自己的个人生活领域,也许温文尔雅、有情有义,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在面对被统治者时,整体上展现出血腥和残暴的一面。
这是由于其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决定的,是由于他们在根本利益上与人民大众的对立甚至冲突造成的。是阶级关系造成的。
因此,不能因为他们在某些时刻某些场合展现出了温情,就忽略其在面对民众时本质上的反动性;也不能指望他们良心发现,弃恶从善,实现友爱与和平。
所以,用唯人性论来看待一切的人非蠢既坏,要么就是假仁假义。而且这样的人也是没有深刻理解这个世界的人,大多都是自欺欺人罢了,还是不要为他们劳心费神了,违背大道法则的事情怎么会长久呢?
怀远子徳听了 豁然开朗,于是辞别希夷子微,高高兴兴地回去了。
——————关注我发现更多精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