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顾晋在今年两会提议,建议全民开展死亡教育。
根据统计,每年约有5000万人死亡,换算下来,每1秒钟就会有1.8个人死亡。
也就是说,当你看完上面这句话后,已经有几个人离开了这个世界。
死亡,每一天都在真真切切的发生。
但出于对遗忘、对未知的恐惧,我们总是讳言谈到死亡,认为死亡是不吉利的,甚至是带有诅咒意味的,一个人只要说出“死”这个字,灾祸就会接踵而至。
但人生或许就像一片叶子,由春天的嫩绿,到夏天的生机盎然,再到秋天的橙黄、枯萎、最终还是要归于大地。
现实一点讲,我们所见过的每一个人,都会经历一场死亡,我们身边的亲人也都会离我们而去,而我们自己,也将在某一天和这个世界告别。
虽然《论语》里说“未知生,焉知死”,但如果换个角度,试着站在死亡的视角去审视当下,懂得向死而生的可贵,人生中的很多困惑才能真正释然。
当我们能够坦然面对死亡,甚至开始凝视死亡的时候,才能转过来看看人生到底是什么。
承认死亡的存在,认识死亡的真相,并努力做到向死而生,恐怕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要修的一门课。
作为佛教徒来说,要正确认识死亡、从容面对死亡,妥善临终关怀,合理处置丧事,避免临终手忙脚乱,忘失正念,陷入贪瞋痴之业习和世间的恶俗,就必须学修佛法,牢固树立佛教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佛教对于死亡的基本认识与态度
佛教认为,天地万物从众因缘而有,有聚集则有离散,皆属无常。众生的身心由“地、水、火、风”这四大与“色、受、想、行、识”这五蕴和合而生,有生必有死,这也是自然规律。正因无常,死也就不是永断,恰恰蕴育着新生,只是时空、形态不同而已,如佛教说的六道轮回,现代科学所谓“物质不灭”、“能量守恒”。既然诸法因缘而生,变化无常,其中就没有一个常恒不变的“我”存在,只是众生误执有一个不变的我存在,有一个不变的灵魂死此生彼,因而横起贪爱执著,妄生苦乐觉受。世间万法从缘而起,因而本质是“空”,如梦如幻,唯心所现,而决定众生升沉祸福的是客观的因果规律与众生自身的修为、业力,所谓行善得福,作恶受殃,清者自上,浊者自下;世间为一大苦聚,可分为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五阴炽盛苦,其中生死苦最为根本,所以佛教由此创立,死亡成为了佛教徒精进修行的动力,了生死也成为了佛教最根本的修行宗旨。
有了上述的认识和觉悟,佛教徒对于死亡就会有与世人截然不同的态度:
1、佛教徒由于视人生如幻,身体为臭皮囊,视死亡为必然的现象,因而不会奢望长生不死,而对身体的保养作无谓的努力;临终时,由于有佛教的信仰和一定的修行,就不会于家庭、事业等贪恋不舍,以至辗转难于咽气;死后也不求厚葬,一般都按最简单、洁净的火葬法来处理。富有菩萨精神的佛教徒还可能作遗体捐赠,或布施鱼鸟;对于临终的亲友,能善巧开导,慈悲助念;面对亲友的亡故,也能节哀顺变,不事哭泣,以免扰其正念,同时视其情节,为其追福超度。
2、佛教徒由于相信佛法僧三宝有大功德,相信万法唯心,因而会着重于修心、不断减损贪瞋痴烦恼,如积极行善积德,持戒念佛,预为积累往生善趣、超登净域的资粮;或努力修习禅定、开发智慧,力争明心见性、参透生死。这样一来,通常都能克服对死亡的恐惧,临终坦然应对,气定神闲,甚至能预知时至,安祥往生。
3、佛教徒由于相信因果,持不杀戒,因而在面对天灾人祸等种种压迫时,会认真反省,诚心忏悔,以积极的心态转变人生,而不会去自杀。因为自杀并非一了百了,反而会生于恶趣,受更大的恶报。同时,佛教徒孝敬父母,强调厚养薄葬,在办丧事过程中,不事虚荣,不讲排场,并力戒杀生,以免徒增亡者的罪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