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考前速记丨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辨析题

考前速记丨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辨析题

作者: 山香教育 | 来源:发表于2018-11-02 16:57 被阅读66次

    1.凡是能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辨析题)

    答案: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并不是能够影响人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目的在于影响和促进人的发展,培养人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除了教育之外,人类的其他活动也影响人的发展,如经济活动、政治活动、文化活动、休闲活动、日常生活等的影响或显或隐地与人的发展相关。这些活动与交往的直接目的并不在于培养人,只是间接地自发影响人的发展。

    2.教育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受社会发展的制约。

    答案:(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2)①教育具有自身的特点、规律与特有的社会功能,它一经产生、发展便将形成和强化其相对独立性。②我们不能把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理解为绝对独立性,教育也受社会发展的制约。教育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的,受民族文化的发展状况与需求的制约,也就是说教育的社会制约性仍是其根本的特性。如果把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当作绝对的独立性,就会使教育走向“超经济”“超政治”“超文化”的错误道路,丧失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和动力。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因此教育没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答案: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教育要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制约,但是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这种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教育具有继承性;二是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三是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4.全面发展就是指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平均发展。

    答案:(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2)全面发展不能理解为要求学生“样样都好”的平均发展,也不能理解为人人都要发展成为一样的人。全面发展的教育同“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并不是对立的、矛盾的。人的发展应是全面、和谐、具有鲜明个性的。在实际生活中,青少年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发展往往是不平衡的,有时需要针对某个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强调某一方面。学校教育也常会因某一时期任务的不同,在某一方面有所侧重。

    5.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答案:此题说法正确。教学是在国家教育目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基本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也是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途径。

    6.教学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

    答案:(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2)教学的一般任务有:①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②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③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④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⑤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其中,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其他任务的实现都是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和基础上进行的。

    7.知识越多,能力越强。

    答案:(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2)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能力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

    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①能力是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前提。②能力是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掌握系统的知识和技能有利于能力的增长和发挥。③能力与知识、技能具有不同的概括水平。④在一个人身上,知识和技能的发展是无止境的,它随着学习进程的不断增多而不断丰富;而能力的发展则有一定的限度。⑤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是不同步的。知识多了,能力并不一定就高。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8.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必然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

    答案:错误,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现代教学论强调教与学的辩证关系,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学生这个学习主体是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的学习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主导作用。在教学中,既不能只重视教师的作用,认为学生只要服从教师,就能学到知识,养成良好的品德,又不能只强调学生的作用,使学生陷入盲目的探索状态,学不到系统的知识,而是应该把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9.德育的起点是提高道德认识。

    答案:(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2)①德育过程是对学生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培养提高的过程。道德认识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品德观念,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道德情感是学生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道德意志是调节学生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水平的标志。②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治道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德育过程一般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具有多种开端,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开端。

    10.德育过程即品德形成过程。(辨析题)

    答案: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德育过程的最终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品德形成属于人的发展过程,德育过程是对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的调节与控制。二者是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德育只有遵循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人的品德形成发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考前速记丨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辨析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gucx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