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互联网时代下的儿童科学启蒙

互联网时代下的儿童科学启蒙

作者: 蓝宁读书室 | 来源:发表于2018-01-16 21:01 被阅读73次

    ​人类文明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是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我们分分钟钟都在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信息轰炸。手机上的自动推送、各种APP、电脑的弹窗、微信、微博、公众号,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不断冲击着我们的视觉神经。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但要提高孩子的阅读量和阅读速度,还要学会引导孩子多方面吸收知识,有一个好的科学启蒙。

    今年1月份,我国教育部发布了关于《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通知。新课标主要体现在将小学科学课程实施年级由原来的三至六年级修订为一至六年级。嗯,科普启蒙要从娃娃抓起。

    那么,在这种大环境下,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1

    改变孩子阅读或者吸纳知识结构的观念

    注重科学启蒙在孩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美国国家教育进步评测机构(NAEP)提出的文学类与非文学类的阅读比较架构被认为是一个理想的参照标准。在各种读物中,非文学类比例应为,4年级百分之五十,8年级百分之五十五,12年级百分之七十。

    美国国家教育进步评估机构

    但是现状是:4年级百分之二十四,8年级百分之三十四,12年级百分之四十九,也就是说,非文学类的摄入量太少。这个比例数到了低年级会更低。家长更愿意选择故事类的来给孩子讲,直觉觉得这类故事孩子更感兴趣,一些科学知识,小孩子看不懂。其实不然。

    扎克伯格与妻子普丽西拉·陈就一起给他刚出生的女儿Max念量子力学绘本。

    看到扎克伯格手里的这本书了吗?这本书的名字是《给宝宝的量子物理》。在这本书中作者用简单有趣的图案及文字,将包括经典力学、光学、量子物理等等物理学知识,描述得轻松易懂。

    这种独特的选题和内容模式,可以让孩子更早、更轻松地接触物理学,同时也让家长学习或者复习一下物理学知识,了解原来这些高深的科学没那么可怕。当然了,靠一本绘本培养一个物理学家是不可能的,小扎家的孩子还没满月呢,这就是给孩子一个科学启蒙吧。

    森林鱼绘本馆今年也出了一本叫做《儿童编程大冒险》的书。

    当然了,这本书也不是教孩子们怎么学编程,而是教孩子们一种思维方法。

    而在俄罗斯,则推出了国宝级卡通形象“开心球系列”。所以,从小就让孩子接触科学,了解科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2

    尊重孩子的认知、发展特点

    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孩子学科学的兴趣

    作为科学知识普及对象的少年儿童,大多贪玩、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再加上现在电脑、手机、平板、APP等方便快捷形式的冲击,对科学普及的形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孩子接受科学启蒙,不能仅仅局限于阅读。

    动画片的形式

    1

    前段时间在央视少儿频道播出的动画片瑞奇《平博士密码》是俄罗斯国宝级动画片瑞奇《开心球》的姐妹系列,它赋予了《开心球》每个角色新的意义,这部片子多数剧集涉及到了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和他们相应的科学发现,属于全年龄段的科普动画片。

    这部动画片的主角是天才发明家和工程师平博士(就是一只企鹅),他和朋友们共同乘坐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飞行球去进行新的探险。他们不仅可以穿梭于时间和空间之中,还可以潜水和深入地下,甚至可以根据需要改变船体的大小,飞船能够变小为一分子,甚至是一夸克。

    《平博士密码》中的每一个卡通形象都具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及专长,包括小学生、教授、科学家、家庭主妇、演员、诗人等。他们的世界不存在暴力,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方式往往以沟通和创意为基础。他们的世界正是现实中孩子们眼中世界的缩影。

    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都是圆溜溜的,圆圆的身子,大大的眼睛,短短的腿,却又有各自的特征——小兔子有长耳朵,小鹿有角,刺猬浑身都是刺,软萌可爱。

    和形象、身份对应的是动物们的性格,兔小跳天真活泼;猥小弟可爱善良,鹿博士知识渊博,朱小美超级玛丽苏……这些小动物凑在一起,趣事不断。

    曲折有趣的情节带动科普知识的不断深入,让科普知识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自然呈现,接受起来毫无障碍。

    电子媒体

    2

    此外,还可以用网络阅读的方式,或者下载APP,在电脑或手机上直接查看,方便快捷。还可以用网络视盘观看,都是接受科学启蒙的一种方法。看科学记录片,比如BBC制作的那些关于海洋、植物、动物等的科普片。

    纸质书籍

    3

    当然了,还有一个更大的接受途径就是阅读科普纸质书籍。这种方法更受家长欢迎,选择的余地也更大。

    科普书籍有很多,家长在选书的时候一是要看是否是专业出版社的,二是要看书中的知识是否严谨正确,三是要看书籍是否生动有趣。只有书籍生动有趣,孩子们才能看得下去。

    比如我们刚才谈到的《平博士密码》的动画片。在科普动画片大受欢迎的情况下,俄罗斯聪明玛莎出版社就出版了一套《平博士密码科学馆》,获得了“俄罗斯联邦国家文学艺术奖”。

    这套书沿用剧中的人物和道具,以书籍的形式带给孩子们不一样的科学体验。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很多家长喜欢给孩子买那种成套的大部头的科普书,孩子一看到就有点被吓住。一开始,家长不要一下子都给孩子,可以分册分期给,让孩子有念想,有期待,有阅读的成就感。在这一点,《平博士密码》也比较符合要求,每一册都不是很厚。

    3

    科普知识要生动活泼,图文并茂

    不能一副高贵冷艳的样子

    要想让科学知识深入人心,更易被孩子们接受,科普知识就要打破原来科普给人们造成的刻板印象,从枯燥、乏味、说教的、高高在上的讲台上走下来,不能再像我们小时候学的《自然》一样,要以更加贴近青少年生活的形式展现出来,引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还是以这套书《平博士密码》为例,这套书共10本,每本包含一个主题,在故事一开始的时候简洁地概括出来,让读者对书的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书中主题以故事的形式串联起相关科普知识。

    书中的科普知识不再是直来直去,干巴巴的,而是融入到了故事情境中,让孩子把自己代入到故事中,在具体的环境中了解科学知识,并用已有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理论只有在实际中应用才是最有效的记忆方法,不然就会像赵括一样,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

    说到这里,我想到我小时候上自然课的情景。对,那时候叫自然课。自然课老师给我们讲风,提出一个问题:“北风向什么方向刮?”全班二十多个孩子,除两个孩子外,均大声回答:“向北刮!”既然是北风,当然是向北刮,对吧?我到现在还记得老师那莫测高深的笑容,让我们一看就知道自己说错了。

    可到底错在哪里,为什么错,我不明白。老师为了给我们解释正确答案,很是费了一番口舌。好多同学在老师的解释下,纷纷点头表示懂了,只有我一直蒙圈中,但又不好意思说没懂,就那么混过去了。

    现在回想起来,老师根本就不用解释,只需随手拿起一本书,对着学生轻轻一扇,所有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简单、直观、有效果。科学怎么讲,形式很重要。

    就好像说,火星上有什么?如果我告诉你,火星到地球的近距离约为5500万千米,最远距离则超过4亿千米,它的外表是橘红色的,温度是零下五十摄氏度,而且没有氧气。火星上的风暴很厉害,风速能达到每小时100千米。目前,人类已经在火星上发射了“好奇号”人类火星车,用来考察火星。

    好了,你觉得火星有意思吗?是不是一会儿就忘?可如果你把这些内容放到一个乘坐先进飞船去火星探险的故事中,这些知识就成了人物冒险的一部分,你只要一想主人公在火星上遇到了什么困难,就能很快想到有关火星的知识。

    书中有关于故事和人物的图片,不管是实物还是想象中的事物,都用图画表现出来,读者就有了很直观的感受。

    有些知识用图形的方式解答起来更有说服力。比如,冰激凌凝冻机。这个东西,小朋友亲眼见过的不多,但这图一放出来,就好理解多了。

    再比如虫洞,这个词语我原来一直觉得很深奥,不容易懂。书中的文字是这样解说的。

    看完是不是还是觉得不太明白?直接放一张图就解决了。

    灵动的版式安排,实物和图绘相结合的方式让阅读变得趣味盎然。

    4

    合理设置知识版块,点面结合让知识更有层次

    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现在孩子们接受的信息量已经非常大了,而且思维比较跳跃,简直就是移动的“十万个为什么”,一些问题,刁钻古怪,恨不得让人去修几个博士学位回来再养孩子。而科普知识那么多,把哪些知识组合在一起更利于孩子学习吸收呢?这就要看编者的实力了。

    专业的科普知识制作者不论是做动画还是做书籍,在知识点的衔接上总是能做到无缝链接。就是说,能把看似风牛马不相及但却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点融合到一起。比如,《看万物》就很好地把葡萄牙的动物、植物、气候、天象很好地融合到了一起。

    再比如我们刚才提到的《平博士密码》,这套书在主题知识点之下,设置了很多版块,内容丰富,书中有物理知识、自然知识、生物知识、化学知识、天文知识等,有些知识点即使在成人看来也不简单。

    “飞船旅行”版块讲述科学故事,让神奇的飞船带领孩子们上天入地。比如虫洞啊,黑洞啊,等等, 书中用浅显生动的语言加上生动可爱的图画展现出来,让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就是咱们刚才说到的把知识融入到故事中)。

    “走近科学家”版块介绍著名科学家的故事,给孩子树立知识上的偶像;如,我们都知道,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是活字印刷,发明人是宋朝的毕昇。那么在西方,是谁发明了印刷术呢?《蚂蚁与地下城市》一书中的“走近科学家”就讲述了这个问题。

     约翰·谷腾堡的梦想是让每个人都能买得起书。为此,他把刻字的木板替换成了金属的字母。每个字母是独立的,可以将它们放进专门的排字框架里,排列成要印刷的书页,然后,用专业的染料印刷。顺便说一下,染料也是他自己发明的。

    约翰·谷腾堡还发明了专业的机床,这样能够大大提高印刷速度。只要把板子固定在机床上,然后转动把手就可以了。

    约翰·谷腾堡的发明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使人们能够自由便利地分享知识。

    “机器人问答”版块,快问快问,涉及各种“冷”知识,满足孩子的好奇心。

    “奇闻趣事”版块讲述奇趣故事,拓展孩子的知识视野。就比如这个搞笑诺贝尔奖,就有人发明了可以给猫狗洗澡、烘干的机器。

    这些版块中既有对过去的事件、知识的记录(如《拯救海洋》中“穿越时空”版块中的“飞越海洋的热气球”就回顾了首次乘坐热气球横跨大西洋的的两个人——理查德·布兰森和佩尔·林兹兰的故事),也有对当代科技的描述(如火箭分级情况,长征二号在发射升空过程中为什么重量会减少,减少的那部分重量去了哪里),还有对未来生活的探索想象(如火星上可以住人吗?到火星定居面临哪些问题?)。

    在这些知识版块中,尤其介绍了现在的孩子们感兴趣的互联网问题,电子游戏问题,贴近孩子的生活。例如,玩游戏就不会长大了吗?答案是不会!书中还鼓励孩子们玩游戏,认为游戏是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这个答案很互联网,连马云都说,越会玩的孩子越有出息,玩出花样,玩出科技,那才是真本事!这比一味地看电视可强多了。

    这些发生在孩子身边的知识,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知识,都是他们要迫切了解的内容。抓住知识热点,投其所好,才能让孩子们想学、乐学。

    5

    观察互动,动手动脑

    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发现、探索科学

    我们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写写画画和只看一遍的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同样的,一个新的科学知识点进入孩子的脑海,留下的印象犹如蜻蜓点水,一闪而过。要想让知识印象深刻,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实践中思考、参与,知识不再是死记硬背的前人经验的总结,而是变成了融在血液中的意识本能。

    动画片中有趣的小实验,可以让孩子亲自验证科学理论。可千万别小看这些小实验,它不仅能培养孩子们动手动脑的能力,而且还能进一步提高孩子们探索科学的兴趣。 一些简单的定理,放在小实验中一目了然。

    把理论变成实践,验证过后,印象更深刻!我到现在还记得我小学的时候把不等量的水倒进相同的玻璃杯,然后用筷子敲敲打打,组合成不靠谱的调子的事。

    而且,从另一个方面说,书中时时出现动手动脑的知识,可以充分集中孩子的注意力,让他们全身心投入到阅读和理解中。

    还拿《平博士密码》这本书为例,书中的“科学实验室”版块,给出实验步骤和所需材料,让孩子动手又动脑,在实验室中探索科学奥秘。这些实验简单容易操作,还很有趣味。比如这个观察冰激凌的实验。

    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实验需要的时间都有提示,有趣之余还锻炼了孩子的耐力和毅力。

    “课题报告”版块让一切从问题开始,探寻科学的真相,孩子可以根据书中的方案观察现象,整理思路,解决问题。课题报告的结论就是孩子们观察、总结的成果。

    还有一些小版块,如《拯救海洋》中的“智慧擂台”版块就出了几个生活中的小难题,让孩子们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冰激凌里的探险》一书中的智慧擂台就是讲左脑和右脑的不同功能,让孩子们可以在实验中切身体会,而且和他自身有密切关系。

    这些动手动脑的部分,不仅可以调节孩子阅读过程中的乏味,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能参与其中,有代入感,带动他去实验,去验证,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

    6

    扩展思维,开发想象,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互联网思维下,只记住某些知识是不够的,还要学会科学的思维方式,学会思考方法,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孩子不应该成为生活中被动的旁观者,而是充分享有权利的创造者,不仅需要洞察这个世界的发展,还需要不断形成自己的主观判断,试着理解这个世界的法则”。也就是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引导孩子发现身边的科学,并运用科学的思维去思考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而不是靠海量阅读成为一个“两脚书橱”。

    说到科学的思维方法,不得不说到《平博士密码科学馆》中的一个版块——“课题报告”。这个形式很新颖,也很实用,它教会孩子们用“论文模式”去看待生活中的问题和现象。即把一件事从头到尾观察下去,并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不仅要学会观察、思考,还要学会动手动脑,学会查找资料,并按一定的步骤安排自己的发现过程。

    如观察蚂蚁报告,第一步应该怎样,第二步应该怎样,结论是什么,按照书中的提示做下来就是一个完整的课题报告。我们来看一下过程。

    通过这几个步骤,我们知道,蚂蚁的巢穴在哪里,是什么样子的,它们怎样来传递信息,社会结构是什么样,吃什么食物,敌人是什么,怎样抵御敌人等一系列问题。

    这个过程不仅打消了孩子对“论文”这个概念的畏难情绪,还教会了孩子学会从表面到现象,层层深入的科学思维方式以及课题报告的基本模式。

    在“谁发明了冰激凌”这个课题报告中,孩子则要学会查找资料,然后从资料中选取有用信息,按一定的顺序整合成条理清楚的报告,写出自己的结论。这个就很锻炼孩子对信息的分拣和选取能力以及高度的概括总结能力。

    “穿越时空版块”讲述某种事物从无到有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也是人的思维逐渐成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需要是发明创造的动力。如,在《冰激凌探险》一书中,轮子是怎么出现的,就用漫画的形式展现了人类发明轮子的过程。

    一开始,人类徒手搬动圆木,后来看到猴子扒着藤蔓跳来跳去,受到启发,就用藤蔓拖着圆木走。后来因为偶然原因,藤蔓断掉,圆木自己咕噜噜往前走了。古人由此受到启发,在圆木下面垫圆木,推着走,省劲多了!举一反三。时间长了,就发明了轮子。人类真是太聪明了!

    人类是怎么发明轮子的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能积极想办法解决就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方式。

    说到想象力,很多家长认为科学是严谨客观的知识,不需要天马行空的想象。这真的是大错特错的一个想法。谁说科学不需要想象力呢?“爱迪生作为一个发明家,他的发明和多产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想象力给他的激励。”雨果说:“科学到了最后阶段,便遇上了想象。”

    所以,科普知识在普及过程中不能太死板,还要给孩子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书中介绍的著名的科学幻想作家儒勒·凡尔纳在自己的书中想象出了一个个奇异的未来世界,有的已经实现了,有的还没有实现。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想象,人类才有了进步的动力。

    书中不仅在故事中肯定了想象力的重要作用,还进一步在“奇思妙想”版块给予了孩子们更大的发挥空间。电池可以永远不会坏掉吗?地球的兄弟姐妹是怎样的?这些看似不着边际的问题没准就是科学家的下一个研究课题。

    《飞向黑洞》一书中介绍了一种神奇的布料,不仅永远不会坏掉,而且既轻薄又结实。科学家已经发明出来了,我们要如何应用呢?书中直接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小读者,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兴趣,刺激他们开动脑筋去想象。我们的心脏坏了,人也就over了,如果能发明一种人工心脏瓣膜,那就太好了。

    像这样,在科学中融入积极浪漫的想象,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就不觉得苦,不觉得累了。

    我们总是在说,要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要养成创新思维,那么究竟如何系统科学地培养,而不是让孩子死记硬背呢?那就要从小教孩子明白,科学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遥远的,高高在上的。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有了创造力和创新意识,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小小发明家,

    陈志文说:“我们的教育往往更重视知识的传授,重视结果,而不重视关系和过程。教育的过程,其实就是科学精神、科学思维的培养训练过程。随着我们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逐步改变,教育普及水平的提高,青少年基本科学素养的提高也能达到更好的效果。”改变一下观念和形式,你会发现,科普并没有那么高深艰涩。

    契诃夫说:“科学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最美好和最需要的东西。”

    面对这最美好的东西,我们在给孩子启蒙的过程中,真的要注意方式方法。尤其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要花心思让孩子学科学、爱科学,不仅要给孩子科学知识,还要教给他们科学的思维方式,激发他们探索世界的兴趣,让他们学会“观察、试验、分析”的科学工作常用的方法,并作为一种常态坚持下去。这是我们每个家长都要重视的问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互联网时代下的儿童科学启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gueo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