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时期是人生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儿童时期欠缺良好的启蒙教育,犹如新生橡树错过了整个春天,怎么都无法弥补。对儿童启蒙教育一直是有责任感的父母和教育家们苦苦琢磨的大事。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启蒙教育亦是如此,影响着孩子的习惯性格,甚至关系着孩子一生命运。
六一儿童节又到了,籍着这个话题,聆枫物语准备了一组非常经典的儿童心理教育图,与君一同欣赏,探讨儿童启蒙教育。
《儿童心理教育图》是1952年经卫生局许可,由上海新亚书店出版的系列画册,据今已经有66年历史了。如若品相良好,在收藏市场这可是价值不菲的收藏品。
当然,这套画册除具有收藏价值,最重要的还是其中关于儿童启蒙教育的内涵,既朴素真挚,又饱含人文关怀,对于应该传递的知识和价值观,从不遮遮掩掩讳莫如深。
想不到66年前解放之初,我国的儿童启蒙教育就有如此水平。而且这套画册整体风格上仍保留住浓厚的“民国风采”,可谓清新古朴,赏心悦目。
第一幅 情的发育 父母之爱
子女不可溺爱,也不可不爱。
失去了爱,性情暴躁。
体罚责骂,不是教育。
适度的爱护,儿童身心健康。
像花草得了雨水阳光一样,
欣欣向荣。
孩子的心灵犹如娇嫩的盆栽,需要适度的阳光雨露,温暖滋润才能欣欣向荣。父母用爱呵养的正是子女细腻发育的感情。
面对孩子的无理取闹,是要妥协满足,还是棍棒相向,作为父母都要心中有度,不能过份溺爱放纵,也不可泄愤式打骂。
第二幅 同情爱护
婴儿在母亲的怀抱里,
可获得最宝贵的安全感。
鼓励小朋友喜爱动物,
发挥同情心,
滋养了正常的情绪。
父母应多爱抚拥抱孩子,让孩子感受怀抱的温暖,感受到处在怀抱中的安全感。
由此类推,引导孩子学会同情弱小,爱护那些需要别人保护的小动物,逐步养成善良的爱心和同情心。
第三幅 发展想象力
儿童富有想象力,有时虚构故事。
一个三四岁的儿童说:我家里有架大飞机。
他是在说谎吗?并不是说谎。
图画——可以表达他的想象力。
积木——可以建设性的利用他的幻想。
所谓童言无忌,正是因为孩子的思维并没有太多预设的条条框框,孩子才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游戏中最好让孩子随心所欲,大人们自以为是的“横加指正”,往往正是扼杀孩童无限想象力的元凶。
第四幅 勇敢与惧怕
破皮出血不嚷痛,从小要有勇气。
不要让他怕高怕走狭板。
不要让他畏缩不劳动。
不要让他怕黑暗。
温室中长大的花朵无法抵御自然的风霜。从小应该适当让孩子直面恐惧和痛楚,学会坚强和勇敢。
小伤出血不要表现得过度痛惜怜悯,这样反而会弱化孩子的心灵,要让他尝试接受一点痛苦,感受一部分恐惧,逐渐修炼强大心灵。
第五幅 妒嫉与公平
妈妈抱弟弟,哥哥哭闹着。
要独占,要求偏爱。
爸爸同样地喜欢弟妹,从来不偏心。
你切瓜,要平均;切了后,我来分;
大家公平,才不妒忌。
研究表明,几个月大的婴儿也已经有妒忌心理,发现孩子妒忌不要惊讶和恼怒,应该看成是一种需要适当引导的天性。
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父母要对各个子女都公平,表现偏私只会让一方娇横,另一方嫉恨。做切瓜分食的游戏可以教育孩子公平的概念。
第六幅 好奇心并非破坏
小孩并非有意破坏,
只是想看看东西撕破后,是个什么样?
给他一种代替物,
让他去满足好奇心。
好奇心让人类进化,好奇心也引领孩子探索世界。
看见孩子乱扔东西破坏玩具,不要一味责骂禁止。给他一个替代物满足好奇心,最好能陪他一起“探索”未知世界,为他讲解。
第七幅 关于生的问题
“妈妈,弟弟哪里来的?”
“妈妈,我是哪里来的?”
这时正好是性教育的机会,
不可捏造故事欺骗儿童,
可以用小猫、小狗、小鸡的比喻解释生育的事实。
“我从哪里来?”这是人类一个永远的哲学问题,当孩子拥有自我意识后就可能会琢磨这个问题。
作为父母不要闪烁其辞,更不要以“从垃圾堆捡来”或者“充话费赠送”等奇谈怪论敷衍了事,这其实是最好的教育时机。
第八幅 关于死的问题
儿童对于死人会害怕,
或者问到关于死亡的问题。
你可以依照他的智能把事实告诉他,
并可作比喻说:
花草会死,小鸟也会死,
死是生命的停止。
死亡同样是绕不开的话题,大部分人都会讳莫如深,尤其会刻意对孩子隐瞒。其实越是掩盖事实就越会制造平白无故的恐惧。
死亡教育是西方的一种常态的通识教育,西方很多国家有“躺棺材”的死亡体验,坦然接受人必有一死的事实,可以让孩子更加懂得珍惜生命的可贵。
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所谓健全人格须包括:
一、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务社会国家之本。
二、人生所必需之知识技能。
三、强健活泼之体格。
四、优美和乐之感情。
从小培养孩子拥有稳定的情绪、同情心、想象力、勤劳勇敢、公平公正、好奇心、对生的希望和对死的接纳,这应该就是孩子日后发展健全人格所必须的根基。
而这一切根基的建立,都可依循这套《儿童心理教育图》。
读完画册,你才发现给孩子的启蒙教育原来可以如此的平实轻松。
趁着六一儿童节,不妨与孩子一起来读读这套画册,让孩子的心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健康成长。
也期待你能分享出去,让更多儿童获益。
网友评论
应一些家长的要求,我们正在尝试做一个共创式的【家长写作社群】,通过写作记录孩子的成长故事,写自己在教育方面遇到的问题和分析,写自己的教育理念,写与教育相关的任何事情。通过写作让孩子的成长有迹可寻,让家长自己在教育方面的认知成长有迹可寻,最终让整个家庭的成长有迹可寻。
详情可阅读:https://www.jianshu.com/p/f7ca2f9dd2b3
如果您有兴趣,希望能和您一起共创这个社群,期待您的参与!
微信号为:qq378558645(这个不是qq号),加微信备注“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