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天
读完了一本书。
五月的某一天,实在无聊,拿起了H姐书架上的《知行合一王阳明》。
早听说王阳明是名伟人,却一直未曾了解过到底有怎样的伟大事迹。
这本书主要介绍了王阳明的三大辉煌事迹,书的开头讲了王阳明的出生以及心学的诞生过程,大部分的伟人出生都有一些传奇色彩,王阳明也不例外,王阳明出身于官宦人家,据说出生前,他的祖母梦见天神衣绯玉,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祖父遂为他取名为“云”,并给他居住的地方起名为“瑞云楼”。王阳明5岁仍不会说话,但已默记祖父所读过的书。有一高僧过其家,摸着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祖父根据《论语·卫灵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为他改名为“守仁”,随后他就开口说话了。
王阳明似乎从小展现了他的聪明才智,他对任何事物都有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钻研之心,小时候就喜欢排兵布阵,对圣人有着执着的向往,立志要成为天下第一等豪杰。
然而成人后的王阳明,仕途并不怎么顺利,屡次科举不中,别人都安慰他,而他却说“你们以不登第为耻,我以不登第却为之懊恼为耻”。
王阳明年轻的时候对朱熹的“格物致知”很感兴趣,王阳明用心体会思索,还格了七天的竹子,结果并没有任何感悟,还把自己的身体悟垮了。通过这件事情,王阳明开始怀疑朱熹之道的正确与否,开启了自己的心学研究。
人的本能是有良知的,那为何我们很多人不致良知呢?用王阳明的解释就是因为我们人类总是在外部世界不停的折腾,把外部世界弄的极为复杂。在和外部世界的较量中,我们必须绞尽脑汁,反复思考,如此才能取得胜利。
如何致良知,就是听从我们良知的指引,也就是直觉。
任何一件事物都有善恶两个方面,善恶其实来自于自己的内心评判,如果来自于外界的评判,那就是不对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