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认知盈余:自由时间的力量》读书笔记

《认知盈余:自由时间的力量》读书笔记

作者: gamine_AjaAja | 来源:发表于2020-02-09 10:50 被阅读0次

这是我第一次看克莱•舍基的书,关于作者了解甚少,但在得到上听过李翔老师在知识内参课程里多次提到这本书,出于对书中经典案例多维度深入的理解,认真阅读了此书,比较大的收获是应该时不时问问自己,有多少时间是在消费别人创造的东西而不是生产自己的东西。好比书中开篇就提到美国人一年花在电视上的时间大约是2000亿个小时,而这几乎是2000个维基百科项目一年所需要的时间。如果我们将每个人的自由时间看成一个集合体,就能够从累积的平庸变成优秀。

方式、动机和机会三者的融合,从累积的自由时间这个原材料中,生产出了认知盈余。自由时间之所以能够转化为认知盈余,变成一种资源,是因为人们做事的内在动机和互联网写作工作的出现。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了解如何使用认知盈余,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自由时间的使用价值,而且通过不断的原始积累,也许可以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为什么我们都会犯奶昔错误?

第一种错误是主要关注产品本身,认为对于产品来讲每个要点都存在于产品的属性中,没有顾及到顾客想让它扮演怎样的角色,即他们购买奶昔的目的是什么。

第二种错误是对人们早餐常吃食物种类的观念过于狭隘,仿佛所有习惯都是根深蒂固的传统,而不是累积起来的偶然事件一样

奶昔错误的案例其实可以延伸到现实工作中,当我们做产品调查用户需求,我们更多关注产品本身,而忽略了产品是否真正解决了用户需求,产品经理设计产品都初衷是想让用户去习惯产品适应产品,而非真正从用户价值需求出发。这让我想起《巨人的陨落》中,因为战争,卡捷琳娜要凌晨就去排队去买面包;因为战争,一个女人为了养育家人,一个面包片就可以出卖身体。当格雷戈里回到自己的国家,看到这一幕深深的明白,即使有钱也无法解决面包供不应求的现象。所以,很多时候,对用户而言,只要人人都可以填饱肚子就可以了。

为什么我们都会犯基本归因错误?

基本归因错误描绘人们在考察某些行为或后果的原因时高估倾向性因素(谴责或赞誉他人)、低估情景性因素(谴责或赞誉环境)的双重倾向。它是归因理论的一个现象,即人们常常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人格或态度等内在特质上,而忽略他们所处情境的重要性

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喜欢犯归因错误,站在道德制高点抨击别人的错误,却忽略掉在当时的情境下,别人为什么会作出当时的选择。这让我想起李鸿章签署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很多人都会说他是卖国贼,可当时清政府软弱无能,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李鸿章纵使在有自己的想法,在当时也只能是跪在那里听候差遣,他充其量只能是一个替罪羔羊而已。所以这就是很典型的基本归因错误,任谁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都会无奈被制度牵绊。

这本书还有很多的案例,都可以让我们在工作和生活里提高警惕,在此不再做过多都叙述,但为了时刻让自己具备“我在找鼠标”的思维与能力,引用书中6条我很喜欢自己的句子勉励自己。

1、不要总去犯基本归因错误

2、领先用户创新”并不是由产品的设计者,而是由该产品最活跃的使用者来推动的。

3、增加你所拥有的物品数量固然有益,但增加你的知识量所带来的改变可能是革命性的。

4、你总是可以获得你想要的一切,但是你不能获得你需要的一切。

5、不断调整,不断学习。

6、尝试任何事,尝试每件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认知盈余:自由时间的力量》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gwwx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