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了通讯录,大概是2012年左右的老朋友。前面几批和后面的基本都不认识了。当初参加活动,十几所高校的人聚在一起,队伍蔚为壮观。我想起当时在香山饭店住了将近一个月,四星级的饭店,住的还行。我们在五点过的晨曦中去香山跑步锻炼身体,像部队一样守纪律,一起合唱,一起吃饭。在那里我认识了好几个朋友,他们现在都过得不错。我发现通讯录上有些名字不在,有些名字一出现就仿佛是回到了七八年前,那时候大家都是学生,现在我们又变成了社会的学生,有的有了家庭,有的有了新的工作单位,交际变少了,话语变少了。平时没怎么联系,不知道我突兀的讯息是否会打扰他们漫漫的节凑。
我发现当时的几个朋友里面好多女孩都好漂亮,嗯,有才学的也不少。通讯录里的照片个个都很美。基本上16年前毕业的女孩子现在都成家了,男生倒是淡定的不少,朋友们主要还是去了各类企业,在机关单位的不多,也可能是因为别的考虑部委的都没有在通讯录里出现。以前那个人生七年的纪录片,在讲述一段生于困窘之家的人们然后逃离命运的安排,每七年采访一次,最后还是有一位成为了大学老师,另外已位工作单位也很不错。像这种纪录片,堪称经典,我前几天也在想,为什么看上去没讲什么的东西会被称之为经典。可能就是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发现给予了更为敏锐的角度,他们提供的素材和分析框架给了人们很多启发。同时重要的也是他们是先驱领袖般的指引着大家走上了这条路。我和我的那些朋友们,当初家境也不好,大家又怎样能从人生命定的圈套中走出去呢,从当时每年一批的角度来看,已经有好多人走过了大学后的七年,一届跟着一届,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给了大家更多的观察视角,多元性和分析角度。
几乎想写一篇论文,阶层流动的关切始终萦绕心头。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说自己或他人要通过努力去赢得社会的认可,实现阶级跃升。其实有几个点一直没有好好研究,一是中产阶级是如何往上或往下的;二是底层的朋友们在目前的制度体系下如何能够抓住机遇,我们的公共政策是否关上了跃迁的大门。学者们关注的角度非常细,上次看到一个老师从学校不逃学的奖励计划中讨论,是印度的案例,这些都是很好的尝试。我有时候几乎在想,我们的一次跃迁是多么重要,这种重要性最好的体现就是看电影中的主人翁情节,其实放到自己身上来会有种温水煮青蛙的麻木。如果律己和律人能一样,倒是简单多了。
我一直觉得我有几步路走错了。可能是从高中开始。这或多是一个借口罢了。再错的路,自己不都得往前走,你看到前面优秀的人那么多,你看到他们的背影那么远,只要心存敬畏,想要和他们一起,自己当下行动都不会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