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其实我不希望你那么“懂事”
马伊琍曾在微博上谈起她的“育女心经”时分享过一个故事。
有一次,女儿和同学一起玩过家家,一些孩子会扮演妈妈,一些孩子扮演宝宝,但是有些孩子总喜欢当妈妈,而要她的女儿当宝宝。
马伊琍告诉女儿,“你完全可以拒绝”时,女儿爱马仍然说,“我不敢。”
那一瞬间,马伊琍觉得非常的痛心,女儿竟然变成了小心翼翼的样子,为了周围的人喜欢她,把自己逼成了一个“懂事”的孩子,而这一切的根源,都在自己的身上。
她意识到,曾经对孩子管教太严格,使女儿过分的“懂事”。
曾经在微博上看到一位网友问,“懂事的孩子长大后成为什么样子?”
有一位网友的回复引起大家的共鸣。
“我不善言辞,不轻易吐露自己的心声,独立不喜欢麻烦任何人,心软不好意思拒绝任何人;我在家人眼里是懂事的孩子,在同学朋友眼里是不会拒绝别人的性格随和的朋友。嗯,我有些自卑,却不想让人知道。”
中国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懂事的人,懂事就是要听话。这样的孩子父母省心,而且这样的孩子从小会得到周围人的喜爱和称赞。
现实中这样“懂事”的孩子,总会让我们心生一丝疼惜,却不知道从何说起。直到阅读了武志红老师的《为何家会伤人》,我终于意识到,孩子,其实我真的不希望你这么的“懂事”。
武志红,资深心理咨询师,畅销书作家。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系。曾主持《广州日报》的“健康.心理”专栏,致力于用心理学去理解中国式的个人、家庭与社会的种种经典现象,读者遍布世界各地华人区。
武志红老师的这本《为何家会伤人》是他的第一本书,而且此书一出版,便立刻成为畅销书,到目前已销售数十万。在这本书里,武志红老师从家庭关系的各个阶段,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以及子女成人的诸多角度,揭示了那些隐藏在爱的名义之下的难以大声说出但深深受伤的心灵,以及连接着的中国社会乃至中国历史文化。
在阅读《为何家会伤人》这本书时,我们发现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通过三个方面来详细探寻“懂事”的孩子。
一、懂事的孩子,惹人心疼
小S曾在节目中讲到一件事。她睡前有一个习惯,就是会在床头放两瓶保温杯,然后里面水的温度要刚刚好。她会让二女儿帮忙去倒水,孩子每次都会乖乖帮妈妈,而且每次都做得很好。
小S感叹道,自己对二女儿的关注最少,但是二女儿却是最懂事、最害羞的那一个,她为二女儿被自己一直以来的忽略而感到抱歉。
孩子是敏感的,他们会观察大人的情绪、习惯、爱好,为人处世,顺应大人的想法,其实只是想获得大人的注意和关心。
但是有时候生活真的很伤人,《请回答1988》里李有贞说:
“懂事的孩子,只是不撒娇罢了,只是适应了环境做懂事的孩子,适应了别人错把他当大人看的眼神。懂事的孩子,也只是孩子而已。”
在《家为何伤人》中,武志红老师提到,“这种主动奉献中藏着渴求—‘请你们把爱分给我一点吧,’也藏着愤怒—‘我做得这么好,你们还不爱我,你们太坏了’。”
“所以,如果父母对一个孩子越冷淡,这个孩子越容易成长为迎合者。”
心理学家在研究儿童教育时发现:
“小时候特别听话乖巧、善于委曲求全的孩子,长大后常常缺少主见,他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才会任由别人安排所谓理想的生活。”
另外,太懂事的孩子,会有一种通病:对生命缺乏激情。
因为,他们努力学习也好,努力工作也好,都不是发自内心的,而是为了满足父母及家人的期望,这种刻意的努力,是一种强迫性的努力。但是,他们对努力的结果,比如好成绩等奖赏没什么热情。
这种孩子,他们在家很听话,在学校和同学关系很好,遇到什么事情都能自己搞定,很容易让家长引以为傲,但是,你总会感觉他好像“缺了点什么”,其实,可能缺的就是对生命的激情,对生活的欲望和动力。
电影《狗十三》里有句台词说道,
“你看,这个孩子好懂事啊。”
“你怎么知道她是不是害怕、沉默、妥协呢?”
二、爱孩子,就让他成为他自己
蔡康永说:“爸爸妈妈对小孩来讲,最珍贵的是给他一个理想的环境,让他变成他自己,而不是变成我们要他变成的人。”
对于这一点,武志红老师提出,就是要孩子成为“有健康自我的人”。
“有健康自我的人,他会很爱父母,但是他做事情,首先是从自己的感受出发,而不是服从父母的语言。”
前段时间,多多的妈妈孙莉在微博上晒出女儿的新发色,一时成为微博热搜。
在阳光下,一个染着仙女紫的青春女孩,浑身上下洋溢着青春俏皮、活泼可爱的阳光气息。
在微博评论下,有一些网友觉得,学生就应该有个学生的样子,这个年龄的孩子染头发、爱打扮、瞎臭美都是个没正经的样子,会走歪路的。
但是,黄多多真的是一个没正经、会走歪路的叛逆女孩吗?如果你稍微了解一下,就会发现其实她是人们口中“别人家的优秀孩子。”
多多会弹钢琴、弹吉他、画画,小小年纪,就翻译了外国儿童图书,还能用英文作诗、写剧本。
黄磊说:
“我从未把她当作孩子,她是一个有思想的人,她有她的私密,她的想法,她的人生。
她不属于我,我们之间是彼此独立的个体,我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她,我们像朋友一样相处。”
成为自己的孩子,他爱父母,但他做事情,是从自己的想法出发的,源于他内心的渴望和动力。他对生活有激情、对生命有期盼、对自己的人生有规划,即使遇到了困难和阻碍,也有能力把自己从泥坑里揪出来,继续向前走。
记得纪伯伦写的那首诗《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三、育儿先育己
太多中国父母过于关注孩子,一个关键原因是,他们的生命已乏善可陈。
在《为何家会伤人》这本书里,武志红老师指出,“他们(中国的父母)自己的成长停滞下来,对自己能否适应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焦虑,但他们不是通过自己的成长去解决问题,而是将希望更多地寄托在孩子身上,结果让孩子承受了双倍的压力。”
“懂事”的孩子,有一部分是成长的过程受到父母的忽略,更多一部分是承担了父母过重的期望。
在网上有这么一段话:如果我们抗拒成长,就会把成长的任务转嫁到孩子身上。如果我们不能接纳自己,对自己不满意,就格外需要一个令人满意的孩子。如果我们不能处理好亲子关系,心中就会有一个“理想小孩”的形象,希望孩子主动符合我们的期待。
所以,当我们用心去陪伴孩子的过程的时候,何尝不是去挖掘一个更优秀的自己的过程呢?
今天高考的诗词才女武亦姝被清华高分录取,背后是人家爸妈从女儿读幼儿园起,就把打棋牌的爱好变成了啃《二十四史》和《山海经》,陪女儿读诗词;
武亦姝的妈妈说,“天才是不存在的。任何一个优秀的孩子,都不是横空出世的奇迹,而是有迹可寻的因果。
它的因,在家庭。它的根,在父母。”
而与武亦姝同一时刻霸屏微博的,还有广西高考状元杨晨煌,他以总分730分创下了广西自恢复高考以来,理科总分最高分的历史记录。而且除了成绩好,文体活动也很广泛。
当网友纷纷感叹,“这是什么样的神仙家庭才能培养出这么优秀的孩子。”记者电话采访杨晨煌的妈妈,她谈到养育孩子的经验:
“孩子肯定是从小培养的,所有的习惯必须要在他没有自主思考能力的时候,全部帮他打好。
监督孩子习惯养成的过程是很痛苦的,你得时时刻刻监督着他,留意着他。
只有小时候定型,后面的路才好走。
你自己也要自律,而不是像现在很多人,丢个孩子在那里拿着手机就OK了。
平和和稳定的家庭,对孩子才是最好的。”
作家鲍德温说:“孩子永远不会乖乖听大人的话,但他们一定会模仿大人。”
所以,育儿先育己,作为父母,把养育的注意力从孩子转向自己,唯有改变自己,丰富自己,提升自己,你自己变得优秀了,日子过得精彩了,孩子自然也差不到那里去。
孩子,我不希望你小小年纪就成为一个懂事的孩子,你应该有属于你年龄的任性和天真;而作为父母,我们只希望当你想到时,内心会充满力量,会感受到温暖。你会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敢于追求人生的快乐和自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