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读书时,每到各种考试前,总有一群人边日日看书,边大呼小叫:“什么都学不会,怎么办?”当然,这里面有一些掩人耳目的小心思在。可是,你见过几个学习好的把“学不会”整天挂在嘴边?
工作了,经过短暂的磨合,很多人都能对自己的本职工作轻车熟路,于是便把书本一并都抛诸脑后。某一天,忽然要参加考试,虽然复习时间充裕,虽然大家也在辛苦准备,可总觉得底气不足,于是就每日大喊:“记不住”。他们本意或许是先把“记不住”说出来,万一没考过可以给自己留有缓冲的余地,减轻心里压力:看,我就说记不住了。而一旦考过了,又多了一丝“记不住还能考过,主要还是智商担当”的自欺欺人以及窃喜感。但结果,往往是过不了,了不起也是低空飘过。
就如同美国作家露易斯﹒海在《生命的重建》中所说:
我们真的会变成我们自己所想的那样。我们认为自己好,自己就会更好;认为自己坏,自己就会更坏。所有我们生命中的痛苦和愉快,都完全是自己造成的。我们所思所想的“因”,就是在创造未来的“果”。别忽略我们的一思一想,一言一行,那些我们所思所想,所说所做的,都在创造我们的将来。
说白了就是心理暗示的作用,语言决定行动。
2
同事小A为了标明自己对钱不在乎,每当别人问他“这个多少钱,那个多少钱”的时候,小A总是含糊其辞,“好像是**元”,“没留意”,“没概念”……久而久之,“记不住钱”确实成了小A的标签,但小A也是真的再也记不清了,顺带着对数字也越来越不敏感了,即便他实际上很在乎钱。
朋友小B,在体制内工作,为了“和群众打成一片”,别人抱怨“工作没意义”,他就说“浪费青春时光”;别人应付工作,说“随便干干糊弄糊弄”,他就说“干好干坏一个样”。本来挺上进,挺很被领导们看好的一小伙子却直接被流放了,虽然他也没少干活。领导的评价就是:读他的材料,通篇都是不用心,工作没有进取精神。年纪轻轻,就自己断了前途。
所以说,我们的生命经历,完全是我们自己造就的。
《生命的重建》中有这么一段话:
我们会这样说:“我做的事不够多”,或者“我没有价值”。这些话像你说的吗?你经常说,经常暗示或经常体验你“不够好”吗?
如果时常这样想,那么你如何能创造充满爱、快乐、富裕、健康的生活?从某种程度上说,你的潜意识中的主要信念会经常与幸福生活相抵触。你永远无法将二者放在一起,不知什么时候有些东西就会出错。
所以,我们要尽可能的修正潜意识中的主要信念,无论何时。
3
话说现在整天喊累的人有几个是勤奋有加,积极向上的?
一旦生活步入正轨,便不再精益求精,奋发有为,而是贪图眼前的安逸,沉湎于现世安好中,想当然的认为岁月静好,开心就好,任由身体里的惰性如洪荒般爆发。
盘点一下自己认识的朋友,工作五年以内,阅读专业以外非消遣类书籍超过5本的有几个?工作五年以上的,又有几位呢?
刷微博、聊微信,美其名曰的“碎片化阅读”几乎成了学习的全部。
照顾孩子、打扫家务,“离开我,家庭就要瘫痪”的错觉,成了生活的重心。
偶尔哪天某位青年才俊突发离世的消息见诸报端,便立马深刻反思:昨天睡得太晚了,真不该。今天没午休,会不会过劳死?一定要注意爱惜自己呦。
真是无知者无畏啊。人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可我怎么觉得应该是“没有对比就没有惭愧”呢。
你只对比出别人今天出国游,明天参加高端论坛,吃得精致,活得潇洒,认为自己受了一万点的伤害。你怎么就没对比出别人忙着你歇着;别人彻夜劳心劳力,你通宵熬夜追剧;别人争分夺秒学习充电,你是一有空闲就“葛优瘫”?
整天喊累,就变成了真累,每日里忙忙碌碌,筋疲力尽,成果却一塌糊涂。
你愿意过这样的人生吗?怎么才能解决这种问题呢?
《生命的重建》告诉我们:关键的是此时此刻你选择什么思想、选择什么信念、说什么话,因为你现在的思想和语言将创建你的未来。
为了能让现在的理想慢慢变成事实,从现在开始,请认真照顾我们的思想和语言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