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件事情让我挺大的有意见,我觉得有上当受骗的感觉。
图书馆里的公益英语课快结课了,负责上课的k英语老师联系到我,说是请了一个台湾很有名的英语专家来给孩子们,让我组织家长带孩子去学习。
因为上课地点不在社区里面,必须坐车或骑车才能去,所以家长的积极性不高,没有人回应。k英语老师那边为了安排这位专家,确定上课地点什么的,花了很大的时间和精力来准备,所以就要求我这边一定组织尽量多的家长来学习。我仔细看了这位专家的介绍,觉得k老师都这样认真,我就全力配合吧,于是我在家长群里也把专家夸了一通,而且要求英语课的家长必须全部参加,不参加的孩子,下次英语课不免费了。于是迫于压力,绝大多数的家长都参加了昨天的英语课。
上课的过程我全程参与了,坦率的说实在不敢恭维。这位所谓的专家老师年龄不大,充其量不到三十,除了有台湾语音外,英语读说不过如此,而且其课堂的时间管理,掌控能力和学生的纪律方面都很成问题,绝对不是一个成熟的课堂老师,我就奇怪是谁把她捧的这么高呢?她这个水平也敢来北京混?
还有一位旅居国外的高学历人士,学的是工科,头上也有很多光环,不知何故转行学上了历史,学了一些文章,就到大陆推广。因为没有人脉,一位朋友做她的经纪人,便联系到我,要求帮忙在某一个群里推广,我答应了,便拉她进了一个还算高端的群,但是没想到她把这个群当成自己的平台,每天连篇累牍的发,也不和大家交流。我就私信她,婉转的说出来我的意见,希望她少发一点,不要有霸屏的感觉。更没想到的是,她态度很傲慢,反倒说是我们都不配,是她抬高了群里的水平。这一句话毁了我的三观,我实不知道她哪来的这傲慢的资本和口气,只能匆匆删除她了事,但是这个人的头衔和她做事的方式还是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人靠衣服马靠鞍,好名声靠的是宣传吗?
不同的时代,人们的理念确实有很大的不同了,我们小时候都是提倡谦虚谨慎,自己会了都要说不会,要保持低调,要把机会让给别人,我也是这么一直过来的,觉得这样挺好。
长大后,我明白这其实是一种智慧,是有中国特点的处事立身的风格。孔融让梨和管鲍相交等等之类的故事是真实存在的,因为他有合适的社会背景和群众基础。
不过这种精神和法则不知什么时候就变了,就给打破和改变了,“争”变成了社会中各个角落的主旋律,谦虚很少有人提了,大家开始喜欢包装,人们不管会多少都敢出来“露一手”,都敢给自己戴很多帽子,也不管这些帽子你到底能不能戴起来,反正是敢说敢戴。细一想,这其实是一种不健康的东西,是过度的机会主义和商业炒作,是社会病态消费观造成的。
从今年开始,金融领域的跑路和倒闭事件频发,没有最大,只有更大,如此巨大规模的商业泡沫,背后是虚高的经济利益和虚高的广告宣传。
经济现象折射到教育领域也是一样,到处是夸大的名师和虚高的学习效率,似乎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其实信息时代基础知识很少有新东西,多得只是工具和花样,都是对旧东西的挖掘和冠名。不迷信相信名师,不相信广告,理性的分析自己和孩子的情况才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2018.06.2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