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不拆不成器干货在这里
我说了你都未必能懂何况是我不说?

我说了你都未必能懂何况是我不说?

作者: 张家齐 | 来源:发表于2017-03-31 13:32 被阅读62次

    有一个成语,用在沟通的过程中,我觉得非常有意思,叫对牛弹琴,意思是指我在这边逼逼叨了半天,结果不说你懂没懂吧,你还误会和曲解了我本来的意思。于是,我只能感叹,好气哦。

    有一种情况,我也觉得很有意思。女朋友细说你的各种罪状,你说懂了,对女朋友说的事情道歉求原谅,女朋友却说,我是在说这些事情么?我是在说你根本不关心我,不爱我!于是,剩下你在风中凌乱。还是好气哦。

    还有一种情况,更有意思的是,男女朋友总是希望达到一种境界叫做,我不说你能懂,但是很多情况往往变成了我都说了你还是不懂。依旧好气哦。

    气是气完了,但是总得像个办法解决吧,不过想办法解决之前,要先看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 **人际沟通中的噪音 **

    每当我问别人你看到下面这张图的时候,你会想到什么词语,只说一个词语,大家给我的答案总是千奇百怪,有说是错位的日本国旗的,有说是太阳的,有说是红点的,还有说是一个框的…别说话,你心里想的有可能都不在这几个答案之中。

    测试图.png

    一张图就能引发出这么多不同的看法,更何况是一段对话、一场沟通呢?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产生呢?
    在这里我想要引入一个词语,叫噪音
    在百度百科中,对于噪音有一个解释是:在一定环境中不应有而有的声音,泛指嘈杂、刺耳的声音。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到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同理推到人际沟通中,凡是影响到我们正确获取对方想要传达的信息的东西,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噪音

    也就是说,是沟通中的噪音,让我们彼此双方在看到同一样东西、沟通同一件事情的时候,也会产生不同的理解,而这种不同的理解,导致我所传达的内容和听话者理解的内容不一致,也就容易产生冲突

    • 噪音的来源
      我们知道了噪音是存在在人际沟通过程中的,可是它们是怎么来的呢?

    什么叫“两个版本”?就是我们每个人在面对同一件事的时候,内心都有一个专属于自己角度的版本。在我们自己所所编写的版本中,所有的行为都是有原因、有苦衷的;而所有外在的、来自他人的反弹与质疑,对我们来说都是缺乏体谅的、胡说八道的,甚至是挑衅的。

    在人际沟通中,我们难免会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待对方所说的事情,这个时候就出现了沟通双方脑海中各自脑补的版本,我想要说的是这个,结果你却理解成了那个。而这些不同的版本,来源于我们对于对方脑海中所有的信息、情绪等是不清楚的,我只能按照我脑海中的信息、情绪等去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编码,而这一旦进行了编码,就容易产生误会了。

    再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小明和大牛是一对同寝室的室友,小明习惯早睡,而大牛却是个夜猫子,常常开着灯到三更半夜。为此,两人总是闹得不愉快。此时在小明内心的版本里,大牛晚睡只不过是在打电玩,没干什么正经事;而自己早睡早起,则是为了养精蓄锐,做好第二天的课业。所以这件事,不光是生活习惯的差异,更意味着大牛这个人太懒散、太贪玩,既没有教养也不懂得尊重别人。但在大牛内心的版本里,自己晚睡主要是因为白天压力大,才想趁着晚上打打电玩放松一下,更何况自己有时候是在温习功课:而小明每天一大早起床都会吵到自己,他都忍了,可对方现在却得寸进尺,连自己的睡觉时间都要管。所以大牛认为这件事不仅是生活习惯的差异,更意味着小明娇生惯养,还干涉别人生活,是小题大做且恶人先告状。
    当小明在诉说那个属于自己的版本时,他会觉得自是在忍无可忍之后才理直气壮地提出抗议;而大牛在听到小明的版本后,则会觉得小明不但恶人先告状,而且还“扭曲事实”冤枉人。于是,冲突愈演愈烈,此时两人的纠纷早已不是生活习惯的摩擦,而上升到人品和是非的矛盾了!
    这就是“两个版本”的陷阱在人与人沟通中产生矛盾的主要原因。虽然我们在沟通时都会强调“我对事不对人”,但在每个人的心中,对于事实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版本。所以,我们就要了解,所有的沟通事实上都是在“对人不对事”。在沟通中,我们对于事实的每一个陈述,都是在以某种形式攻击那个拥有不同版本的人。
    囿于情绪和认知的不完全,我们往往意识不到“两个版本”的存在,而都误以为是对方不讲道理。这时候,冲突就不可避免地存留下来甚至爆发出来。

    回想一下过去,刚和室友大吵一架,你的室友大声摔门而去的时候,你是不是觉得他对你有意见?于是你拿着你脑海中臆想的内容又和对方再次争吵,让冲突升级,和室友连朋友都没法儿做了。
    但是,是不是也有一种可能是对方就是关门声音不小心大了点?
    再回想一下,你的女朋友抱怨你老是打游戏而不理她,你是不是觉得她特别烦觉得她管得特别宽?于是你又拿着你脑海中臆想的内容去和女朋友争执,一来二去女朋友开始絮叨过去你犯下的所有小错误,吵着吵着话题就转移到分手了。
    但是,是不是也有一种可能是对方其实不是在抱怨你玩游戏不陪她而是在担心你的身体?

    你看,就是因为我们无法充分了解到对方脑海中的想法、情绪、信息等,所以导致了我们双方对于同一个信息理解的不一致,因而产生了冲突,影响了双方的关系。

    好好说话.JPG
    • 如何避免噪音

    可是,我又不是对方肚子里的蛔虫,怎么可能知道对方是怎么想的?
    诚然,我们是没有办法做一只不需要确认就懂得对方的蛔虫,但是我们可以做一只不断探寻、不断确认的小鸟儿。我们可以从几步来确认:
    1.阐明理解
    当对方和我们沟通的时候,我们一定是有自己的理解的,在对方说完了之后我们可以向对方去阐明我们自己的理解是怎样的。
    但是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想对方说明这只是你的理解,而未必是事实。
    2.表达感受
    基于我们自身的理解,我们对对方所说的内容产生了什么样的感受。
    3.确认事实
    在和对方阐明了你的理解和感受之后,和对方确认你的理解和感受是否正确。

    三个步骤非常简单,我们可以拿上面那个室友夺门而去的故事举个例子。
    如果你没有使用以上三个步骤,你的回应可能是:
    “你有病吧,关门声音这么大,有情绪了不起啊?我还没说什么呢,你凭什么这样!”
    于是,争吵升级…

    但是如果你使用了以上三个步骤,你的回应可能是:
    (阐明理解)小牛,你刚刚离开的时候我听到了你很大声的关门,我想可能是因为刚刚我们有一些争吵让你觉得有情绪了,所以想要通过摔门的方式来表达你的情绪,我知道这也许未必是事实。(表达感受)但这样让我觉得非常的不舒服,我感觉自己被羞辱,没有得到尊重。(确认事实)我不确认我的这种理解和感受是否正确呢?”

    你看,以上这两种回答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第一种回答就是以我为中心,我在对人不对事,而对方一旦感觉到你在针对他,他就可能和你冲突升级了。

    而第二种回答,是以事为中心,我在描述我看到的事件,并且在积极的和你做澄清确认,我有说“也许这未必是事实,但是我有这样的感受”,这样对方就会觉得你是在积极的探寻我的真实想法而不是去对我进行评判,对方就更容易有安全感了。

    所以,在沟通中,有噪音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意识不到噪音的存在,还拼了命的站在自己的角度只顾听这个噪音。

    最后,只想要站在宇宙中心呼唤一声,让我们多站在对方的角度看一看、想一想、问一问,也许就没有那么多沟通中的问题了,不要再执着于“我不说你能懂”的妄想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说了你都未必能懂何况是我不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hfvo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