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字写的很“书法”,我虽不懂,但打心里敬畏。毕竟一柜子相关书法的书居多,老式“写字台”上笔墨齐整,当然了,“味”也挺那个的。记的有一年出差到三原,特地给父亲买回一本于佑任的《标准草书》,以示“孝敬”,还好,父亲甚喜。还有一年西安出差,特地到书院门给父亲刻了枚“安居老人”的印章,以慰其愿。后来,母亲生病了,父亲的意志有点消沉,为了讨喜,我特地让父亲题了两幅字,并隆重地装裱了一番,挂在我家,以振其气。但愿父亲能体会到我的良苦用心。
父亲的书法应该是自学成才的,毕竟我的爷爷并不擅书写,也就一生意人,但我估摸着爷爷给了父亲良好的书法物质基础。当然了,父亲仅仅是一个“工人阶级”,虽然骨子里“高冷”,但终究距“书法”应该差一截吧!在我的记忆中,父亲最“辉煌”的成就恐怕就是题写了厂名,并制作成大铜字安装在厂部的大门上,受众人仰慕。
“书法”有时代表着一点文化,但其实父亲并没多少文化,1955年高小毕业,高小人们又称完小,但说实话,在那个时代能读完高小就己经不错了。听老辈们讲,爷爷那时很厉害了,甚至还有一些很神的传说。总之,解放前后,爷爷就有自己的骡马店,一个人养活着一老家子人。父亲的一张早期履历表中“家庭出身”填的是“商人"(当时也俗称小业主),当然,后面的就变成了“贫农"了,毕竟在那个时代里“贫农"是光荣的“通行证”。爷爷的店终究逃不过“公私合营”的命运,当然代价就是这一身份的改变。
而我要讲的是,父亲所受的书法教育肯定得益于爷爷的保障。其实,父亲还有一个重要的身份,就是“长子长孙”!在旧的家庭体系中,这可是极大的优势啊!从当今的眼光看,父亲大概也能算是一“富二代”吧!
幸运的是,命运安排父亲有了一次近距离地与"知识分子"密切接触的机会,那是1974年秋,组织抽调父亲参加延安市委工宣队办公室工作,主要任务是工人阶级对知识分子再教育。三年的时间,我想父亲多多少少会被“知识分子”感染,这恐怕是父亲一生中最难忘的经历。想必,这段经历也会对父亲的“文人书法”有所影响的。
影响的力量是巨大的!其实,母亲的字也写的很硬朗的。当然了,母亲也是她那个时代少有的中学生,并且毕业时就入了党,后来终赢得了“书记”的人生称谓,也是个拿笔杆子的主。哈哈!不管怎的,权当有父亲影响的功劳吧。
唉!可我就是一块榆木疙瘩,在“书法”的继承问题上,我是没一丁点的遗传。在我的记忆里,父亲好象也没刻意地逼我练字。完犊子了!
说实话,我的字写的很臭!特别是上学期间,刚参加工作初期。可直到有了电脑,不再用笔“爬格子”的时候,我的字反倒进步了许多。
这不是扯淡吗?
其实,真相是这样的:刚参加工作时,有点写东西的“小毛病”。工作后自然而然需要写的东西多了,“小毛病”就变成了“大毛病”了。加之,自己又增加了“读书”的“新毛病”,而且是那种疯狂“涂鸦式”读书,所以,一来二去,字也写得感觉能见人了。当然了,还有一个小秘密,那就是我也特别喜欢看关于书法的书。那叫一个美呀!床头边朱天曙的《中国书法史》是扎了根了;每晚《头条》中总会看看书法的小视频。特别是父亲去世后,我默默地把他书柜里的书法书整理了回来,并在我的书架上专区保存,以示纪念。
不知道这算不算传承?
也不知道这是不是迟了?
其实,我对书法的理解可能与父亲不同。我认为书法更多的是其内涵,是其对生活、对人生的认知和思考。书法终究书写的是自己的一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