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在《师说》里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意思就是说,学生在学习经典著作的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老师为学生解疑答惑。这里的道,主要指儒家思想。“业”则是承载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
也就是说,老师的职能是帮助学生解决困惑的,而学生的学习应该是自觉的,然后发现问题,主动产生想知道答案的渴望。
试想,一个自己想刨根问底的学生,会厌学吗?老师还用担心学生听不进去吗?
叶圣陶先生在《略谈学习国文》中也曾提到: “国文教材中排列着一篇篇文章,使学生试着去理解它们,理解不了的,由老师给予帮助。也就是说,教师不教,学生先自己设法理解。他不主张教师一篇篇讲给学生听,认为这并非最妥当的帮助。
然而看看我们现在的教育,完全成了老师一篇篇逐字逐句教,学生越听越烦,效果可想而知。
这两天在上文言文,我提前交代学生要预习,先自己根据工具书和课文下面的注释理解课文内容,然后划出不理解的字句,上课提出来一起解决。
结果呢?除了读一遍之外,大部分学生什么都没干。没时间吗?高中生确实忙,但也不至于没时间预习吧?主要是没养成习惯,不知道主动学习,认为反正老师都会讲呢,自己何必费那个事!
那么,老师讲的时候,是否都在认真听呢?或者说是否一直保持专心听讲呢?
真实情况是,几乎没有学生能保持一节课都在专注状态,部分学生甚至听着听着就睡着了。
为了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我们的老师可谓煞费苦心。改进课堂教学质量,换着花样让学生对课堂感兴趣,课件越来越精美,视频、音频,甚至影视剧片段,都插入ppt,力求能吸引学生眼球。听说有的老师还拿出了自己的绝活,说唱艺术、手工展示、课中讲故事等等。
这些方法确实有一定作用,可仅仅是缓解了学生的疲惫,让自己的课堂不那么尴尬。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对于学科最该探究的部分,所起的作用则寥寥又寂寂。
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渴望,换句话说,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在哪呢?真正唤醒了吗?
如今的老师,很忙,很累!却依然教不出优秀的学生,或者说充其量教了些能考高分的学生。
有学生说,要不是要考大学,要不是必须得上学,我早就不想到学校了!
有学生说,我宁肯出去打工,都不想收这份罪了,学习真的太没意思!
是什么造成了现在的样子?是谁把老师变成了给学生强塞知识的看护,或者保姆?
教师的职能是什么?教书育人?书怎么教的?这样教书,能起到育人的作用吗?
想起一届又一届学生的差别,我真的很没有信心像韩愈和叶圣陶两位先生提倡的那样,先让学生自学,然后老师在学生遇到疑难时帮助学生。
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太难纠正了!可是,我不能放弃!再难,也得努力尝试。再不容易,也得着力培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