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上有这样一个故事:维特根斯坦在英国剑桥大学哲学系师从哲学家穆尔。有一天,罗素问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毫不犹豫的说:“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的所有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我的课时,老是露出迷茫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问题。“
维特根斯坦的名气,后来超过了他的老师罗素,有人问他:“罗素为什么落伍了?“维特根斯坦答道,“因为没有问题了。“
那问题像磁石,象生命,象新鲜的血液,像指路明灯和照亮洞穴的启示之光,也像烫手的山芋和令人生畏的陷阱……然而也许用迷宫来刻画问题或做问题概念的模型最合适,因为迷宫具有问题的基本结构。
问题既有去蔽作用,也有遮蔽的作用,他在打开一扇窗户的同时,可能会关上另一扇窗户,。它是两种功能的统一,一方面每一个问题的发现、指出和明确,打开了通向一个未知领域的大门,具有去蔽的作用;另一方面他又使我们看不到,或者是忽视与之相关的,对立的领域和问题,这是它的遮蔽的作用。问题的这两个方面对我们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前者要求我们不断的去解决已经发现的问题,后者要求我们不断的发现新问题,于是人类便进入了永恒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之中,人类的思想史和活动室是一部问题是他们是有一系列的问题和逗号组成。
问题以现实为基础,把历史和未来联系起来,把已知和未知联系起来,把认识和实践联系起来,把理论和观察联系起来。对于每个人来说,一次发现和解决问题之旅,是一次经验之旅、探索之旅、解蔽之旅、修行之旅也是一次新生之旅。
记得上一次在一个视频上看到一个在教育上干了几十年的老教师,在一次参观以色列的过程里边儿有着很多的震撼,首先他们的国土还没有北京市的面积大,然而在这么小的一个国家里每年的降水量还不足50毫米,到处都是沙漠,很荒芜的一个地方,然而他们的淡水出口,包括他们国家的菜篮子都是很有名的,而且还有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是因为它们在物理化学上的贡献,那我们就会疑问,这样的一个小的资源这么匮乏的国家,怎么可能就治理得这么好?那其实在他们的国家的圣经里,孩子五岁以后都要必读的一本书里写道:以色列是上帝期许之地,是流淌着奶和蜜的国家。 而且他们的教育理念是每当孩子放学以后,那么孩子的家长见孩子第一句话,不是问:“你今天学到了什么?“而是问:“你今天提了一个什么样的好的问题?“也就是说,当我们在教育理念里一直停留在孩子在学校学到了什么学已知的这些东西,而以色列这样的一个小的国家却在教育孩子探索未知的领域。这样的差距真的是让我们特别的震撼,所以说“一个好的问题胜过无数好的答案”,那只有说他把老师讲的这些内容,把这些已知的各个细节的点都琢磨透了,他才能提出来种种的问题他才更愿意去探索未知的领域,并且在一个个的问题解决的过程里,拥有更多的知识理念的消化以及开拓和扩展。
可能我们在小孩子小的时候,会被孩子的种种的“为什么,为什么“这个问题问的很烦,觉得没办法答出来,觉得特别的没有面子。很容易在自己情绪不好的情况下去给孩子批一顿,你哪有那么多的问题,那其实当孩子有这样的一个探索的愿望的时候,需要我们更多的去关注,肯定和鼓励那么即使我们答不上来,我们可以跟孩子一块儿去找相关的书籍,查阅相关的资料,让孩子保留这份好奇心。那么当他的这些问题,通过自己的找寻或者是说探索找到答案的时候,其实是孩子最开心的时候,因为他又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而且还是他自己想办法解决的,这会给孩子带来更多的自信心和成就感,那么一个拥有自信和成就感的孩子长大以后做事情要比别的孩子拥有更多的优势和成功的可能性。
孩子在上学的学龄期可能也容易出现种种的状况和问题,比如说注意力不集中了,上课说小话了,和老师顶嘴了,和同学关系不好了,以及和别人吵架打架了,考试作弊了等等等等的状况层出不穷,按了葫芦起了瓢,可能让家长特别的抓狂和无力,就会觉得,怎么这孩子这么不省心呢?怎么生了这样一个不争气的孩子呀?那其实每个人都是在问题中磕磕绊绊中成长的。那每一个问题的出现呢,都是孩子成长的一个机会。如果说我们家长能够看到这些并且接纳孩子出现的种种的状况,耐心的和孩子一起合作,去寻找解决的方法,那这样的问题将会成为孩子成长的一个机会,孩子也在一个一个的问题解决的过程里边拥有更多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心。而我们家长也在探寻怎么样跟孩子沟通,怎么样能更有效的引导孩子的过程里,觉得力不从心的时候重新投入关于孩子教育的学习,关于心理学的学习,那么在成长自己的同时,也能更好的帮助到孩子,那和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里边,其实也是特别开心和骄傲的事情。那么这种种的问题呢,就成了孩子和家长共同成长的一个契机!!
问题的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