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反复浏览《简书》的首页,看了很多牛人的文章,写得入心,读起来很流畅,主旨鲜明。我不断的思考,我之前写的东西怎么那么乱七八糟,读起来让人毫无头绪。
读一篇文章,让人有共鸣,知道有所言,有所表,最后有所感。我想这就是好文章。重新阅读自己之前写的文章,字数够了,但内容不丰富,人物立不起来,空洞,想嚼某种东西一样,越嚼越没味。这让我想起小学阶段,每次考试回家,老妈总问一件事,试卷答完了没,我都说,一个不漏,全部回答完毕,掷地有声。但每次出成绩,我的数学总是不及格。在某些地方,道理都是一样的,关键是内容,浮于形式的东西,终究都是贻笑大方的。
看了不少的专题,就不停地思考,为何人家写得那么好。把一个人物刻画得如此生动传神,就如同他站在你面前,你曾和他生活过一样,有仔细观察过他的生活方式,他的喜怒哀乐也是你的喜怒哀乐,他曾经有过的爱恨情仇,也是你如今经历的爱恨交加。不得不佩服。“羊群效应”在一些方面还是褒义词,看到人家的好,自己会不自觉的想去观察,去模仿,去揣测。好希望自己能捡到一些皮毛,充实自己的文字内容,如果是遇上“干货”那更是喜不自胜了。
以前看到身旁的人,写了不错的文章,追着不停问,是怎么做到,有什么诀窍,一个两个都说是“多看,多读,多写。”那时候觉得自己想成功的心太急切了,总想走捷径,觉得问到的回答没用。一路跌跌撞撞,才发现秘籍就是那个理,是自己偏要有歪门邪道,结果走火入魔,越走越邪乎。
现在我觉写作这种东西,是天然与人工两者合一的。离开哪一方面都是缺少一种味的,写得太散,无迹可寻,就是泛;写得太严,又缺乏一丝灵气,太乏。自己以前一闭眼开写就是各种天马行空,没有一条线下来,读起来不知所云。刚开始投稿被人家退稿,还一万个不乐意,一种先入为主的思想,觉得哪哪都好,真是孤芳自赏,养得一副自恋样。
要想笔下有所言,最后还让人有所感,那必是你所经历的,看得多,才会有思考,才能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行万里,知其艰,懂其美。很多人写出来的文章,都是他们经历过的,是那时最真的情,最想要表达的东西。即使不能远行,别人一样多读各类的书,让自己心中有沟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史铁生,在我心中,他真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他腿脚不便,却是日夜耕读,书写不已,他曾说他虽不能行万里,但通过读书,他一样可以领略万里风光,他就是心中有沟壑,有山水之人。
读书与写作,两者不可相离。一个发现世间万物,一个抒发万千情感。于我而言,写作,真的要“多读,多看,多写”,切不能操之过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