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摆脱了“每逢佳节胖三斤”的魔咒,可是不料“节后焦虑症”突然来袭。
正月初八左右,上班族也基本上回归职场,开始新一年的工作。我也不例外,提前两天回到了我所工作城市的出租屋内。
本以为到了自己独处的环境中休整两天就可以安心投入工作了,可是与我的预想截然不同。
平时晚上10点半左右我已呼呼大睡,可是这几天却躺在床上辗转难眠,睡意了无,即使睡着了也仍然处于轻度睡眠状态;往日里对书籍的贪婪与享受如今却用“坐立不安”来代替,同样的一本书却找不到相似的意境,无奈只好暂且放下;播放自己喜爱的综艺节目也仍然心不在焉;对于电影,我好不容易找到了一部还算不错的,可是打开看了几分钟又悄悄关闭了……
我的心里像悬着一颗石头,整日惴惴不安,看起来心事重重,好像总有一些没做完的事儿在等着我。脑子乱如一团,却找不见“线索”,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一直烦扰着我。
前些天,写作群里有一位伙伴说:“年假快结束了,突然感觉很焦虑……”
“嗯,我也有一些,可能是感觉这些天啥也没干,虚度光阴了吧!”另一位写友接下了话。
“哎,我也感觉到很焦虑!”我如遇知音似地回复了一句,并发了一个哭泣的表情。
看到焦虑的不只是我一个人,我的心稍微有些许安慰。可是持续不了多久,我又再度回归到焦虑状态。
打开朋友圈,深更半夜得依然有人在发着朋友圈,我的眼球很敏锐地捕捉到了“迷茫、焦虑、烦心”这几个字眼。
看到这些内容,我想人人焦虑的时代已经到来了,焦虑也已成为社会现象。每个人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焦虑:上班族为职业前景、薪水而隐隐担忧;学生更是担心自己的考试成绩而不敢放开玩耍;父母为子女的婚嫁问题愁眉不展……
-2-
废话说了那么多,可是焦虑又是如何定义的呢?
所谓焦虑,其实是指对不确定的未来或者即将到来的危险的事产生的不安心理。
那人们为什么会普遍焦虑呢?
据心理学研究发现,焦虑源于潜意识中的恐惧和内心的无知。
这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了。
在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要经常忍受饥饿,并且还要遭受野兽的袭击。在这种处境下,他们常常会为下一顿饭以及防御危险而感到担忧、恐惧。
人类由于长期抵御未知的不确定的风险,逐渐将“恐惧”深深地藏在潜意识中。几千年来,虽然人的身体在不断进化,但大脑却仍保留着压抑在潜意识中的恐惧。一旦发生不确定的事情或者面临未知,人们会无意识地调动大脑的记忆,让我们处于焦虑中。
-3-
既然了解了产生焦虑的原因,那么如何击败它呢?
M.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中提出了“心灵地图”,他说:“我们对现实的观念就像是一张地图,凭借这张地图,我们才能了解人生的地形、地貌和沟壑,指引自己的道路。如果地图准确无误,我们就能确定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要到什么地方,怎样到达那里,如果地图信息失真,漏洞百出,我们就会迷失方向。”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张属于自己的地图,按照这个地图我们一步步走向我们要到达的远方。但我们在行走时难免迷失方向,出现漏洞。所谓“漏洞”,也就是我们的认知无法准确得引导实践,由此对未来的不确定和恐惧就引发了焦虑。
所以,要想打败焦虑,我们就必须行动起来,积极拓展自我界限,直面内心的恐惧。这样通过行动得以扩大我们的“心灵地图”,提高认知来减少对未来的恐惧。
M.斯科特.派克还曾说过一句话:“人生唯一的安全感,来自于充分体验人生的不安全感。”
看到这句话,我想起了一位美国人Noel Tichy提出的著名的“舒适区理论”。如下图所示:
“舒适区”理论他将人类想学习事物的等级划分为三个区,最里面的为“舒服区”,即让你感觉没有学习难度的知识或者是你习以为常的事物,自己可以处于舒适的心理状态。
中间那个区域为“学习区”,也就是有一定挑战,因而感到不适,但不至于太难受。
最外围的为“恐慌区”,代表着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太多的事物或知识,人们心理感觉严重不适,甚至想要放弃。
他认为人类最舒服的区域为“最佳焦虑区”,也就是“学习区”。当我们通过学习,一点点去扩大“舒适区”,相应得,“恐慌区”会随之减少。
我们只有走出去,尝试做一些事情,才会扩大你的舒适区,同时让眼界变宽,应对变化的能力更强,个人的整体素质更高。
当我们在婴儿时期,即使婴儿会不断跌倒,他也会从“襁褓”中爬出来探索世界。追求不断成长这是人类的本能。而生活又在不断变化,我们没有永恒的港湾,但是只有我们不断学习,通过行动来应对变化,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人生充满着一个又一个挑战,当面对一份新的工作,去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开启一门新的课程,内心会感到害怕么?会!但是,你要对自己说:“即使怕,也要去尝试;即使失败,也要去行动!”
你始终要记得:唯有行动才可以使你的思想转化为结果!
所以,从现在起,从当下的每一件事情起,勇敢得踏上未知的旅程。你一定想不到,未来的自己可以这样优秀!
我是充满烟火气的女王,一个倡导独立、自主的女性。“以女王之心经营生活,以匠人之心对待工作”是我的追求。
愿我的文字能帮助到你,感谢遇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