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备注:“原”在此章中从古音,读[yuàn]。
译文:孔子说:“没有真是非的好好先生,是道德的败坏者。”
这篇讲的是无原则的退让,就是助纣为虐,一个人做事。不得罪对谁都说好,没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这样对道德就是一种很大的损害,区分香院的方法很简单和实用,就是看处事态度是否恩怨分明,孔子提倡以德报德以直报怨,而不是霍西尼,劝别人要大度一点。
17.14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译文:
孔子说:“把道路上听来的东西四处传说,是背弃道德的行为。”
这篇讲的是要学会控制自身的原始陋习,这句话要让我们自己能反思道听途说,是人原始的本能,往往难记的事物都是从原始社会带来的习性,原始人最重要的目的是生存,生存最有效的手段是好人缘,所以喜欢道听途说的人,人缘往往不错,但是在当代社会,我们要尽量控制自己的原始欲望,比如嫉妒,比如愤怒,从原始社会带来的人类集体无意识传承,我们应该尽量去控制孔子,讲克己复礼为人指一个人想要修炼自己,想要在社会上活得游刃有余,要能够依靠道德文化来解决问题,要将人从原始社会带来的本能和基因里的不良因素控制住。当今是信息爆炸的时代,谎言容易制造,也容易传播到地图,说经常会传递错误的信息,性质会带来恐慌,造成大量社会资源的浪费,所以我们要训练自己,听到一个消息先在大脑中存几天。
17.15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译 文:
孔子说:“那些鄙夫,可以和他们一起侍奉君主吗?他们在未得到职位时,总是害怕得不到;得到职位以后,又唯恐失去,如果老是担心失去职位,就会是没有什么事做不出来的。”
这里讲的是患得患失的成语出处,执着于得失不如勤奋做事孔子,修炼的方法是从心出发,按照本心来决断事情,会少很多的纠结,该干什么就干什么,不会太患得患失。自己的痛苦大多数来自于患得患失,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也往往来自于一方的患得患失,我们应该学习岳麓书院中的名句,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你对错自己内心要有个判断,道德审判是由内而外的,对自己要有道德上的要求,嘴长在别人身上,别人说过的话不要过于看重,不要让别人干扰自己的生活,奉承之言不可尽信,诽谤之语,也不必当真。计较得失的人喜欢搞动作,喜欢跟别人争来争去,是因为他觉得没有命这回事,要争什么能争到做事注重过程,踏实肯干必然不会一无所获,抱着富足心态的人觉得这个世界上的空间足够大,争与不争是患得患失在本质上的分界线,争则患,不争自然无患。
![](https://img.haomeiwen.com/i11398268/ed4e60a13a78e6ca.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