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量的面粉已经不能足够一家人挥霍。于是,跟上潮流开始发面。
我不会,真的一点不会。我对发面的认识还停留在,小的时候,老妈那一锅热气腾腾的白馍馍和刚刚泼好的油辣子,夹在一起,那个香。至于怎么发面,怎么上锅,这么多年了,我从来不探究也就无法知晓。
每次我站在厨房是有恐慌感的。为自己无底线的弱鸡做饭能力而恐慌,而在朋友圈里各种炫做饭技艺的小伙伴充满无限向往和崇拜之情之外,我还是那个做起饭来就发怵的刘莉。
不行,得学,上的了大学,攻的下硕士,评得上优秀的我,怎么也不会被打败的。行动!
问了老妈,问了婆婆,连了视频,讲了诀窍。自己该上手了~韩彬站在一旁,韩煜站在一旁,大家一副“虔诚学习”的姿态,惊的我连拿筷子的手都有点瑟瑟发抖。
放适量的面粉~
额……适量~
用一碗温水化开适量的酵母粉~
额……适量~这个词语很神奇~
将一勺的白砂糖~洒在面粉里。
哎呀~终于有一个明确的词语叫做“一勺”。
好的,可以开始用筷子螺旋形搅拌。之所以螺旋形,可以让发面更有层次~
额~用手和面怎么搅拌得有层次?
最后开始揉成一团,要做到:盆光,面光,手光~权威的声音再次传来,打断了我的胡思乱想。于是揉搓工程开始,我担心那小小的酵母被我揉死在面团里,使着劲又不敢用劲,这种纠结,不亚于高考中排出A和B,到底该选C还是D。
终于在漫长的揉搓工程之后~保鲜膜覆盖,静静等待“奇迹” 。
弱小的面团,静静地躺在盆里。我看着它,它也在看着我,我在想象,那些个极小的酵母粉子,排除万难,努力伸展的样子~
短短的两个小时,一个面团就变成了两个面团~面团之间的空气在膨胀,在扩张,甚至要“溢盆而出”。我惊奇与这种效果~快速的拿出,进行揉搓。
放入适量的面粉是应该的,瞧瞧,“适量”这个神秘的词语再一次出现了!因为发面太软,容易粘连。反复揉搓,充分让空气进入或者排出,你会感觉到手底下这团面有了生命,你的按压它都会给你回应~每一次揉搓他都以一种乖巧的方式成形,又变形。冷锅上罩,将帘子轻摸一层油,大大小小依次排列好的“圆家伙”认认真真的排成两个“O”,对于处女座的规律性,我还是很满意的!
静置二十分钟,开火!开锅计20分钟。
好吧,这一通忙乎之后,真是全身无力,想想我可亲的老妈,就这样,一直给我们兄弟姊妹做馍馍,做了二十多年,真是不容易~
于是匆匆的给老妈打电话汇报战况~
“对的,步骤都是对的,可以的,应该可以~”我老妈极力的安慰着我这个“厨房白痴”~
“老妈,我闻见了一点酸味~”
“嗯~可能面发大劲了~”好吧,我看见了老妈脸上一瞬而失“失败”的征兆。
好吧~也就这样了~
二十分钟后,锅盖打开,热气扑面而来~热腾腾的大馒头静卧在那里,白白的,圆圆的,按一指头,蓬松起来,感觉很不错~拿着筷子夹出来,不顾的太烫的事实,掰开来,初学者迅速的诊断“熟了没有”~而后揪下一小块,吃在嘴里,除了一点点的酸,其他的都很好啦!哎呀,对初学者还是不要太苛刻,我很自我的安慰着自己。
拿在手里的馒头怎么也不如小时候的好吃了~那时候的馒头有甜味,有嚼劲,有一股子淳朴的美好。兄弟姐妹多,总会抢着吃~往往是下一锅还没有出锅,上一锅已经让我们抢食一空了。明明没有什么好的辅食就餐,怎么就那么好吃呢?!
中国人的做饭技艺往往融合了太多的情感因素。所以家人相聚总是免不了很俗气的吃一顿~但是,锅灶热不起来,一个家就不完美!老妈如是说,我也觉得如此。想想我们一家三口围着一盆子面,忙乎来忙乎去的样子,还是相当有喜感的~
好吧~有了馍馍,该想想配什么炒菜了~
我的老天爷!
好吧,刘莉,你该渡的劫,还是得全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