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箱倒柜地找出处,搜肠刮肚地寻踪迹,也没查出来“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这句名言,出自于哪一位古人。
暂且就把这八个大字,统一归为“古人云”吧。
咸盐吃了一大堆,想说路走得不多,都不成。
行万里路, 跟读万卷书,为啥就粘在了一起 ?我真想问问说云这句话的那个“古人”,这是为什么?
路,是没少走,但书读得确实不多。究竟有多“不多”呢?说出来还是挺难堪的。
四大名著中,除了《三国演义》看得还算仔细一点儿外,其余三部基本都是靠电视剧加小人书的组合,算是勉强“通读”。
读书,于我而言,通常都是靠心血来潮,才去零打碎敲,毫无章法可言。
书桌上,沙发边,厕所里,永远都是凭心情,由着性子想读的那几本。书柜里的书虽是不少,但都是当初房子装修时,与室内装璜相配套的设计,一个最大的作用,就是摆设,给外人看的,似乎与自己没什么关系。
如果说读书有取舍,有重点的话,算是比较喜欢积累那些诸如“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之类的名人名言了。
以至于一段时间里,把在书里看到的,百度里特意查到的,名人嘴巴里时常溜哒出来的另外一个名人的名言等等,小心翼翼地、分门别类地、一笔一划地抄写在经过精心挑选才买到手的笔记本上。
每一次恰到好处地把这些名人名言,安排在自己的文章里的时候,瞬间感觉自己“高大上”了许多。今天才算弄明白,这完全是一种不折不扣的错觉而已。
如果把人家说给别人听的那些名言信以为真了,你的脑子就太不勤奋了。
如果可以的话,要尽量少使用,最好不使用,那些年、那些人、那些嘴里书中,在我看来明显只是说给别人听,而自己却没有任何践行痕迹的所谓名人名言。
读书的目的在于提高自己,只求能够写出感动自己内心的东西就好。
如果顺便还可以打动一下读者,哪怕只是一点点,也算不白写。
看明白了再动笔,看清楚了再感慨,看透彻了再悲天悯人。算是最近几天又让我领悟到比较深刻了一点感受。
一些听说的、传说的东西基本都不怎么靠谱。如果放在一些虚构的、魔幻的文学作品里有可能成为吸引眼球的精彩。
如果放在现实生活中,并且作为导向性的引领,就很容易成为令人诟病的瑕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