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军芬
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是一个深刻复杂的需要不断学习的课题,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老师不断地引导让我有了一些体会,以下就是我的一些做法和反思。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指正。
一、营造好沟通环境
(一)准备几种家庭游戏和运动器材。有时间一家三口一起玩三国杀、斗地主。刚开始孩子带着我们玩三国杀,我有畏难情绪,孩子鼓励我说:“不要逃避困难,勇于面对就不难了。”在孩子的鼓励下我开始了尝试,这个过程中,我们说说笑笑,插科打诨,增进了亲子关系。家里还买了沙袋,有时孩子有压力了会打上几拳,后来慢慢练出了手臂力量和肌肉,我和老公及时肯定孩子越来越有男子气概,孩子因此也纠正了对自己刻意减肥的执着。有时候父子俩还会比试比试,谁的拳头更有力量,还有比做俯卧撑、仰卧起坐。这样的家庭活动有利于家庭成员的沟通交流和关系的的修复。因为发现孩子不再把自己关在房里,愿意呆在客厅,愿意和我们坐在一起,有时候把作业拿到客厅做,所以我又买了一个桌子放在客厅,我们的家庭活动开展更便利了。
(二)提供孩子一个可以释放情绪的对话环境。每天中午放学,孩子接受了一上午各种情绪和信息,他的心情时晴时阴,我始终微笑着,轻松温暖地关心:累不累?冷不冷?饿了吧?阿呆等着我们回去吃饭呢?(让孩子放松下来)。如果孩子情绪高涨地回应,:“饿死了!”“今天有一件好雷人的事啊!”我就会笑着听他说,时不时调侃、逗笑,一路说说笑笑。如果孩子明显不想说话,情绪低落,这个时候我不会说什么,等孩子自己消化一下,他之后还是会说,到时候再沟通。晚上,老公接儿子回来,我听到楼梯传来儿子的脚步声,就打开门,大声说:儿子回来啦!你瞧咱们母子心有灵通,听到脚步声就知道是你!冻坏了吧!儿子伸出冰冷的手,我马上握在手里,“快进屋,冻坏了吧?火锅已经热好了,吃点暖和暖和……让孩子装满一整天外来信息、情绪、压力的大脑,在回到家的那一刻能够得到舒缓和释放。孩子在外堵了,在家不能再堵,一定要给他提供一个可以释放情绪的环境。
我也会有意识营造家庭氛围,比如边洗碗边大声唱歌……
二、从内心里平等对待孩子,并在生活中践行。(尊重)
(一)植入
“孩子你是我们家庭的一个成员,我们从身份上是你的父母,但从人格上我们是平等的,你不是我们的附属品,你是你自己,你的人生,我们只是陪跑员。”
(二)维护
有一次,儿子坐在我旁边,在手机上与同学聊天,他明显地把手机朝他那边偏了偏,怕我看见。后来,我跟儿子说:“儿子,这是你的隐私,不经过你的允许我是绝对不会看的。况且这是你自己的生活圈子,妈妈也没想过去干预和窥探。”就是通过这样一些事例,我慢慢划清我们每个人的界限,让儿子感受到我们对他尊重,让他学会维护自己的权利和尊严。
(三)认可
我们总是认为自己是父母就一定比孩子懂的多,孩子始终是孩子,对于他们的看法、意见等不屑一顾。其实孩子们接受学科知识的深度、广度超过我们绝大多数家长。现在是信息化社会,孩子们从手机、电脑上会接触大量的信息,很多问题,孩子们的认识是超过我们的想象的。我们一定不要低估了孩子。对于孩子提出的看法,不要首先想着是对是错,要怎么引导。而是抱着诚恳的态度认真倾听,对于合情合理的地方要不吝啬肯定和认可。“孩子,你的这个想法非常好!”“你看问题很全面!”等,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尊重。注意,说这些话的时候,要有理有据,据实说,不要让孩子觉得你在虚夸。
三、学会倾听(尊重、理解)
孩子的情绪是会经常波动的,不同的情绪背后会有不同的心理需求,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学会倾听,并给予适当的回应。
(一)学会倾听,首先要学会闭嘴,让孩子倾诉。沟通时不要打断孩子说话,当孩子一时不知如何说时,给孩子时间,不要急于表明自己的观念、态度和猜测。
(二)学会倾听,学会觉察孩子情绪背后的心理需求(辨别)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投入到孩子讲话的情境中去,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他的感受,绝不要跳出来,高高在上地评判、说教。当我们进入到孩子的情境中的时候,孩子是不自信了、胆怯了、需要得到肯定了,还是单纯地吐槽,就能分辨出来了。如果判断孩子就是吐槽,我们就做一个树洞,听他一吐为快、发泄,不要引导、劝说,只需陪着,“嗯”“哦”“是吗?”“原来这样啊!”不要小题大做,大惊小怪。
(三)学会倾听,引导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内心。
当孩子在倾诉的时候,有时候会抛出问题问父母,很多时候他是有想法的,只是他想在父母这里得到确认和支持。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把问题再抛回给孩子:这一点我还没有想清楚,你的看法呢?这样,孩子就有自信更进一步表达自己了。
(四)学会倾听,认真思考,真实交流。
真正认真倾听孩子表达的观点,认真思考,这样才能与孩子对话,不能敷衍,心不在焉。
(五)学会倾听,要有耐心、求知心。
当孩子分享的内容不是我们熟悉的,或者是我们不喜欢的,也不要抱有成见,本着了解、求知的心态去走进孩子的世界。
四、学会对话
当我们充分地倾听、了解了孩子的内心需求后,怎样边倾听边回应,要注意“三不要”“三要”“两坚持”
“三不要”———不评判、不说教、不控制。不说这样的话:
“你应该……”“你可以这样……”“你这样是不对的……”“你这样做就对了”“你今天要多穿衣服”“吃晚饭,是不是把作业做了?”“明天早点起床,不然又迟到了!”“人生都是这样的,这算不了什么!”………
“三要”———要理解、要尊重、要信任(心理上)
应该这样说:“你认为呢?”“如果你愿意征求我的建议,我就谈谈我的想法”“你想好了吗?”“我相信你一定……”“我果然没有看错你!”……与孩子平等地对话,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和信任。
“两坚持”———肯定、托举(行为上)
“肯定”和“评判”性质不一样。“鼓励”和“奖励”性质不一样。
肯定、托举孩子的思路:孩子事情做得不好时,要说够认真努力/努力不够时,要说努力的方向对/努力的方向错误时,要说做法是对的/做法有错误时,要说想法是对的/想法错误时,要说孩子的状态是好的/状态不佳时,要说有耐心听/发点小脾气,要说逐渐会控制了/发大脾气时,要说发泄出来是好事———重点:一直保持向上向善的言论,否则闭嘴。从积极的方面关注和认知孩子的动向。
(托举的契机和尺度的问题:A、不要时时处处找托举点,要找有价值的,能够从一个点上看到孩子的进步,能力、人品的体现的。比如:“你学会换位思考了”“孩子你这样辩证地看问题,很全面也很客观。”“我发现你很善于倾听,与人交流。”B、不要夸大其词,要切合实际,令人信服。C、不要给孩子设定目标,以免给孩子压力。D、语言要真诚,态度要平等,不要由上而下地俯视。)
五、学会引导
引导不能说教,孩子会很抵触。可以用孩子更能接受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去。
当与孩子交流的时候,发现孩子认知有偏差,思维有极端的时候,父母不要立即给孩子扣一个帽子,只要不是原则性问题,不要有意识地纠偏,可以慢慢引导。
A、探讨式的方式。父母可以采取启发式提问,发表自己的观点。
B、讲述父母自身的经历或见闻,旁敲侧击。
C、用父母的言行引导。比如:一次,晚上骑电动车,差点撞到护栏,我说:“好幸运啊!”用正向思维的方式影响孩子。
D、向孩子求教的方式。遇到问题的时候,有意向孩子请教,孩子会认真分析,为你解决问题,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变相的引导。
六、学会示弱
父母太强,孩子就会弱。为了让孩子活出自我,在传递给孩子力量作孩子支柱的同时,不妨适当示弱,特别是强势的妈妈。
A、向孩子请教学习时政、热点、焦点问题,特别是他比较擅长的方面,时间一长,孩子会主动向你提问,我们谦虚回答,答不出来,请教孩子,孩子会很乐意当父母的老师。此时父母要托举孩子:“谢谢你,让我又学会了………”“在………方面,你可以当我的老师!”从而表达你的收获。
B、向孩子请求帮助。“今天,妈妈有点不舒服,力不从心,你可以帮我分担一些家务吗?”“妈妈今天心情有点不好,可以和你聊聊吗?”一个有弱点、有血有肉的父母比一个坚固得密不透风的父母更可以带给孩子安全感。孩子因为可以为父母分担、排忧解难而得到价值感和自信。
七、敢于认错
敢于在孩子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并表明态度,不解释,不敷衍,不讨好,是化解孩子伤害的最佳方式。
八、学会利用冲突
父母不委曲求全,坦诚表达,在冲突中明确对方的需求,达成共识和谅解,明晰规则和底线。
九、学会分享
经常跟孩子分享一些有意思的视频、自己的趣事、小成功等,引导孩子学会在生活中寻找快乐、幸福,也可以增进亲子关系。
十、学会给生活加点料
全家人找个理由一起吃个大餐、看个电影、去猫咖撸撸猫……给平淡、紧张的生活增加一些欢乐的插曲,让孩子的生活更丰富一些,让他对生活的美好更能有追求的期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