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多么希望能有一双睿智的眼睛能够看穿我,能够明白了解我的一切,包括所有的斑斓和荒芜。那双眼眸能够穿透我的最为本质的灵魂,直抵我心灵深处那个真实的自己,她的话语能解决我所有的迷惑,或是对我的所作所为能有一针见血的评价。
——三毛《雨季不再来》
现在,在各种社交媒体,各种传播媒介上,随处可见的就是书单推荐。标题基本是诸如:一生必读的某些书,女人/男人一生必须读的经典,没读过这些书你就不算读书人,某某学院/某某大师推荐的必读书单……
其实读书真的是件好事情,可是每次见到一些标题党笔下的书单推荐,我都会觉得他们在引导人们走向一个速食阅读的方向。毕竟,要是只是想知道有这些书要读,为什么不读本快速索引什么的。以我这种浅薄的水平和微不足道的阅读量来看,那些书单里的书,即便你买到手,即便有老师带领你品读,不出20页,估计就弃之如敝履,然后束之高阁,等到某个心血来潮的日子,拿下来摆拍一下。讲真,我也一直想这么干,但是懒得去找书。
很幸运在自己觉得恰当的年纪读了自己觉得喜欢的书。很感谢自己从小喜欢读各种乱七八糟的书。很欣慰自己曾经那么认真的做着那些别人不以为然的事。
我读过的书可能不算多,但是,令我对自己比较满意的是,凡是感兴趣的,我一般都会反复去读。三毛的书,基本全读过不止一遍,在高一高二别人在做物理,刷文综时。确实因为读一些看似无用的书花费了一些时间,但感觉时间的付出是有回报的,自己从那些书里能学到更多。从Echo的书里,看到了人生真正洒脱的一面。无论生还是死,都掌握在自己手里。多么优雅的人生。尽管为她48年短暂的人生而遗憾,但也真心为她感到快乐。荷西离开之后,她背负了那么多。她不该是那样的,她就该无羁无绊,浪迹天涯。读完那些书很久之后,偶然听到三毛演讲的录音,刹那间,内心电光火石。觉得自己生错了年代,自己应该属于八十年代的台湾,属于撒哈拉,可以有机会将她的面容和文字相融合。
我没数过到底读了三毛多少本书,但我记得每一页的感动,每一句的认同。有时感觉她是所有人心中的自己。我们被无数的琐事所禁锢,难得自由。但她永远自由,无所求的自由。即便是深夜捕鱼的辛劳,即便是沙漠邻居无休止的占便宜,她都是无所谓的。她只在乎心灵的感动,宿命的召唤,尘世的一切,她会去做,但心在流浪。她的文字都很简单,没有所谓的文法,所谓的遣词造句,就是随性而为吧。我相信,在撒哈拉的风里,在沙漠的沙粒中,她和文字互相陪伴,她的文字和她的笑容一样,发自内心,自能感动人的。
上了高中之后,很少自己写东西,写也就是词不达意的日记。记得初中自己读了很多言情爱情小说,觉得自己也能写,最终半途而废。还自作多情的写给自己:文字是需要知己的。现在回头看,知己个毛线,伪意识流加上被青春文学浸染形成的四十五度角仰望天空的矫情,有人看才怪。所以一下理解了我的语文老师们,要是我给分估计自己都可能不及格。现在反倒觉得,没有谁能成为谁的文字知己。文字是一种太主观的东西,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领悟,欣赏,但却可能理解不了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甚至我怀疑,作者自己也无法真正了解自己文字的真意。
就像之前一道高中语文阅读理解题:鲁迅先生笔下的: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被解读出如下内容:
那么鲁迅在本文中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方式呢? 他想要表达什么?
参考答案:用了这样的句子,如果慢慢体会,你会感觉到一种孤寂。 院子外边其实什么也没有,除了枣树还是枣树。 这就有一种孤寂的感觉在里面。 读者看到院子外边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是,必定以为院子外面还有别的东西,可是没有,剩下的还是枣树。 很单调,很孤单。 这种孤寂的感觉,如果用“院子外面有两棵树”来表现,肯定是达不到的。 另外表现的,就是对这种孤寂的不满。 鲁迅希望出现新鲜的社会现象,希望能有“别的树”出现,可是没有,鲁迅很期待。 这就跟那个张某人一样,很失望。
请原谅我,过了三年,还是做不出高中语文阅读理解题。后来据此出现了一个段子:
鲁迅先生写道: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哈哈”这个词的使用有什么表达效果。
考生:……
标准答案:第一个哈表达了鲁迅先生笔下伯父的幽默性格,第二个哈表达了鲁迅先生对于黑暗社会现实的嘲讽与无奈。
鲁迅:呵呵
我: (◐_◑)
可能这就是我语文成绩一直半死不活的原因,脑洞真的不够大。每次拿到语文试卷,每次看完一本书还有每次写完东西没人看,包括我自己都不想看时,我都会有这样一个疑问:所以我们阅读,读书,写作到底是为了什么?
这本来应该是个设问,但其实我也说不明白。
最近读的《请尊重一个姑娘的努力》的最后一页很醒目的写着这样一句话,我倒是颇以为然:写作是门孤独的手艺 ,意义却在于分享。
就我自己的经历来说,脑海中的意象,一旦铺排到纸上,就会发生改变。这固然是笔力不足,但也是意识和物质的表现形式不同的体现。在脑海中,一个场景,是多层次,多维度,色彩丰富,动态的。但很多时候,落于纸上,便成了一些单调的东西,技巧高超的大师们,可能可以塑造出多个角度。但只有加上我们的合理想象,才能最大程度的去领悟其中真意,才是对于作者所分享的信息的基本理解。有人会说,某本书,某段文字写的真好,可是什么叫做好呢?是细致入微的描写出了一件事,一个人,一爿景象还是震彻人心的表现了宏大的主题,深邃的思想抑或深切的感受?只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反正我读不出“哈哈”的复杂深意。我能理解到的,只是最粗浅的东西:文字描述的事实,给我的直观感受,如果对于作品背景有了解,可能会多一点对于时代精神的认知和作者心情的揣测。
自从有了手机,真正读书的时间少了很多,虽然偶尔会读些电子书,但总觉得不真实的摸到纸张的纹理,就很难感受到阅读的存在。那可能只是浏览。现在很少花上一整年的空闲时间只去读一个人的书,看一个人的文字。感觉他/她就是你身边的某人,在细细的向你讲述着什么,在慢慢和你分享着什么。像曾经痴迷于Echo的文字的那些日子,真的觉得自己也随她去到了撒哈拉,倾心品味过异域文明的冲击。也在某一个雨季,默默看着窗外湿润的街巷,想到自己曾经在那个满是风沙的世界中度过的每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
有时真的畏惧于人类文明的伟大,世间书籍浩如烟海,自己即便穷尽一生能读的也只是沧海一粟。仅仅是看书单中的推荐的缩印版,估计都能读到地老天荒。但我相信,事情开始于哪个时间都是对的时间,有些事做了总会强过不去做。每本书,读过了便会深藏于你的头脑之中,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会跳出来,告诉你你还记得吗?记忆的炎夏,你读完了我就把我放下。然后你会恍然大悟,哦,原来你又换了个马甲。
我理想中的阅读应该是有深度,有仪式感的。感谢现代网络和智能终端的发展,基本断送了我单纯阅读的时代。如果你还是一个坚定的单纯的读书人,那么,请收下我的膝盖。如果,你也渐渐开始丧失阅读与写作的仪式感,庄重感,那么,我们互勉,争取能早日回到曾经专注的读书时代。
接下来就是传说中的书单了,由于我读过的书有限,做不到像那么多神奇的书单一样,给出各门类的书目推荐,但是,每一本,我真的都读过了。
历史(野史)类:
《明朝那些事》1—7部
《曾国藩》(唐浩明著)上、下
《我是落花生的女儿》(许燕吉)
《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S.A.阿列克谢耶维奇)
鸡汤类:
《请尊重一个姑娘的努力》(杨熹文)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林特特)
我不想推荐太多这类了。
刘同,张嘉佳,大冰,十二~~~~
大家应该都各有心得。
传记类:
《最后的耍猴人》(马宏杰)
《益往直前》(水均益)
《我遇到你》(敬一丹)
《看见》(柴静)
《此生未完成》(于娟)
《我敢在你怀里孤独》(刘若英)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白落梅)
小说类(中国):
《山楂树之恋》(艾米)
《北方的河》(张承志)
《我不是潘金莲》(刘震云)
《孤单星球》(独木舟)
《生死疲劳》(莫言)
《黄金时代》(王小波)
《我们仨》(杨绛)
《围城》(钱钟书)
《二马》(老舍)
《云和山的彼端》(甘世佳)
《黑森林》(曹文轩)
《狼图腾》(姜戎)
小说类(外国):
(作者名字都好长,不打了,就是这么任性)
《追风筝的人》
《灿烂千阳》
《摆渡人》
《教父》ⅠⅡ(第三部很无聊······)
《一个人的朝圣》
《虚无的十字架》
《消失的地平线》
《了不起的盖茨比》
《小王子》
《秘密花园》
(好吧,我知道有点幼稚,但是看到小帅哥站起来,真的好激动)
《雾都孤儿》
······
写不下去了,反正,估计从小到大英语老师和语文老师推荐的都没读完······
最后:
三毛!!!!!
刘墉!!!!!
不读会后悔 :)
毕竟我只是个宝宝,读过的书可能没有票圈很多小伙伴多。这个所谓的书单,只是我觉得我读的时候感觉蛮有趣,值得一读的书。不喜,就算了。
如果有口味一致的小伙伴,我们可以私聊交流哦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