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的作业设计体现业务修养,体现他对教学的基本认识。教师不能用过量作业掩盖业务能力的不足,也不能有“学科本位”意识,一切轻率的决定都可能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有个初中教师在期末考试前两天,通过QQ群给每个家长一个文件包,内有他收集的近二十份试卷的电子稿,让家长打印出来给孩子“做一做”。有家长打印出来,发现用A4纸有五十多页,惊呆了:孩子 24小时不睡,也不可能看完的。这样的事屡屡发生,说明什么呢?说明该教师业务修养差,无知到不可理喻。
学生中开始流行一个词叫“刷题”,即,一些教师布置作业,经常拿着教辅练习册说“从38 页做到 53 页”,或“三天内,从110 页到 140 页,全做’。令人惊讶的,是学生竟然不表示异议——他们习惯了。这样的作业,教师批改吗?不可能。一般只“抽查”,或是批“阅”,因为他也需要睡觉。批“阅”,至多表明他只“查”数量,而不是观察学习质量。这就非常矛盾:教师只检查“做”与“没做”或“少做”,这样的作业,不可能培养学生的好习惯。
“超量作业”是困扰中小学教学的老大难问题。教师、学生,校长、家长,都纠缠在这个矛盾中。其实,这本是教师和学生的事,可以自主解决,但家长干预教学,校长不深入课堂,矛盾就变得复杂了。老师们反映,“减负”的最大阻力,主要来自家长,每轮“减负”,家长就投诉,担心孩子掉队;而作业多了,老师来不及改,批“阅”,家长则认为“老师偷懒”。学校接到家长投诉,往往左右为难,难以宣传并固守常识。
应当告知家长,作业为什么要“适量”,要让他们了解孩子的承受能力,更要学会估算教师的工作量。比如,老师教几个班,每天要改多少作业;教师不可能仅仅替你的孩子单独改作业,为子女的成绩,信口要求学校提高作业量,是不负责任的行为。
如果规定“布置的作业必须批改,教师就未必会布置超量作业。那种批个“阅”的作业,会养成学生的坏习惯,因为他知道教师不可能认真批改,于是敷衍了事。里根当总统时,曾对全国学联演讲,抨击政府日常公文弊端,说有位教师不断收到表格,指令他填写好后上报;后来教师发现表格尽是毫无价值的,诸如“教室面积”之类的老问题。教师感到好奇,他不相信华盛顿官僚机构会认真统计这些表格。于是,填这些重复的表格时,他就把教室面积逐次扩大,直到与罗 马圆形剧场一样大,但华盛顿方面竟没来 电话质疑;后来,他又逐次缩小教室面积,小到像货轮 甲板只能钻一个人的舱口,华盛顿方面仍毫无反应。这位教师得出结论:这些表格根本没人看,折磨人。每学期开学,老师们特别头痛的是检查假期作业,因为量太大,根本不可能一一批改,只能检查学生做没做,至于质量,没有保证。学生有很多“偷工减料”的经验,也包括那位美国教师式的玩笑。作业超量,形同惩罚,学生的情绪和态度都会变得消极。
教师对待作业要有科学的态度,不能让学生对“作业”产生误解。因材施教,布置作业可以有弹性,强调基本要求,其他则让学生根据需要决定。哪些问题需要关注,哪些则只需浏览,哪部分内容要在统一作业基础上补充练习,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状况决定练习量,这是必需的自我评价能力。
作业偷工减料的学生,考试未必差,循规蹈矩做作业的人,考得未必好。这说明什么呢?我观察到学生对待作业的不同方法。有学生完成规定作业之后,翻阅自己选购的教辅,从上面找一两道题做一下,自我评价,认为没什么问题,就算了;有学生完成规定作业后,把教辅上相关部分全做一遍,但仍然感到“没数”;也有人琢磨规定作业,用了不同的解法,根本不看教辅,他觉得多余。
我教语文,课后没有书面作业,有时简单到只留下一个思考题,让大家回去“读读想想”,明天课上讨论。学生只要把阅读文本看一两遍,或是和同学交流三五分钟,就有可能解决;第二天的课上,他能听到相似的,相同的或不同的见解,这,就是“学”。
然而,也有家长质疑,偶尔也会向学校反映:语文怎么没有书面作业呢?也有校长私下嘀咕:“语文怎么没发家庭作业本呢?”
课堂上,我把听到的“反映”对学生说了,学生哄堂大笑。
(本文经作者授权后发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