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其他平台看到这样一个问题,引发了广大网友的热切讨论,各执其词,我也忍不住想来凑凑热闹,顺便也摸鱼了今天的日更吧:
不比10年前万人空巷的辉煌,现在的于丹老师,在某些自视甚高的人群种,竟然有点像知识的二道贩子,人人喊打了。
蒙曼老师则因《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由于她犀利深刻的解读点评,一下子变得爆红全网,被众多诗词爱好者喜欢。
这两位老师之间有没有直接的可比性呢?
我觉得是没有的。
因为学问这东西,本来就是各成一派,自圆其说。如果要比高下,一定要像竞技比赛那样,有明确透明的规则,有客观公正的积分,这样一来高低之分一下便知。
但知识,或者学问这东西,本来就是主观性极强的。
风格不同,派系不同,观点不同的学院派大有人在。连经济学这个年轻的学科,都有亚当斯密和凯恩斯的对抗,国内前些时间更有长达数月的,两伟大经济学家张维迎和林毅夫的辩论。何况是像国学诗词文化这种更注重启发式和更久远的学问了。
因此啊,不能证伪的东西,就不能证实。
回到话题上,蒙曼老师和于丹老师,她们各自在各自的领域其实都有所建树。
想十年前,于丹老师在百家讲坛讲论语那会,不论现在那批批评家们怎么评判说于丹老师信口雌黄曲解经典,但不照样引得一股全民的国学热么。单凭对社会的贡献和普及传统文化这块,我觉得于丹老师真真是功不可没。
比起那些在学院里,给几十个高材生讲阳春白雪的国学知识的老教授老学究们,于丹老师把这些东西平民化,普及化,这本身不就是一种功劳么。
再说会蒙曼老师,同样的,蒙曼老师的国学或者说诗词功底可能并不是全国最好最有权威的,但是那又如何呢?蒙曼老师可以在一档全民诗词热的节目上,把晦涩难懂的诗词,用大家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方式讲解出来,让更多人重新找回诗心,感受到诗词的美好,这个行为本身就具备了足够高的价值了。
又有人会跳出来讲,“你看他们两个,凭这个还赚了不少钱呢!”
对呀,那又如何?又有什么错呢?
当一个人把一件事情传播地足够多,影响力扩散到足够大,给社会带来的贡献达到一定量级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就会收到响应的回报呀。
这难道不是常识吗?
可能于丹老师这些年露头比较少了,蒙曼老师好像正在大红大紫,又或者她们俩个本来有一些相似之处,因此网络上会有大量对她们相提并论甚至一较高下的言论。
我觉得都是很正常的。
但回过头来,就像我开头说的,对于这种文化类的教授,我们并不能简单粗暴地去下定论,说谁比谁就高明,或者谁比谁水平高几个level。
而是应该更理智,更理性地去看待这个问题。每个不同的风格,会产生不同的磁场,都会吸引到不同的人群。而我们作为被不同磁场吸引过来的众多人群中的其中一员,能做的就是用平常心同理心来对待另一个磁场中的人罢了。
同时,对产生另一种磁场的老师,也应该多加敬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