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许和我一样,15岁中考、
18岁高考,你的青春忙于读书、考试。
2001年,我上初一,住校。
第一次离开家,离开爹妈。
见到新老师、新同学,
吃学校的大锅饭,睡大通铺。
当时年纪小,初次离家,
没哭没闹,甚至没有想念。
只觉得,同学好多,
晚上宿舍的大通铺十分热闹,
老师严厉,课业增加了不少,
然而饭菜十分寡淡。
离家久了,大锅饭吃得多了,
嘴巴里总会不自觉咂嚒着家里的味道。
那时候,每每周末回家,
母亲都会给我准备一份炸酱。
猪肉熬出油,用油来炸酱,
和着葱花、香菇、瘦肉丁。
深棕色的酱,泛着猪油和葱花的香,
用罐头的玻璃瓶子灌满。
熬猪油沥出的肉孜拉,
金黄酥脆,满口溢香,
至今也是令我魂牵梦绕的美味。
周一返校,包里背着几套换洗衣裳,
手里,拎着母亲准备的一罐炸酱,
一包肉孜拉。
而这,
便成了我对中学食堂味道的所有记忆。
学校里,早饭是一桶温水10个人分,
每人二两半生的馒头;
午饭,是一桶青菜汤,外加四两馒头。
菜汤,做的十分讲究:
汤,十分清澈,
混着几颗白菜叶子,有时也有菠菜。
喝汤时,明明没见到肉,
可汤里却自带着肉的香味。
此时,在汤里加一勺母亲的炸酱,
这汤里瞬时就多了许多味道,
咸的,辣的,像火锅蘸料;
葱花和猪油,满溢着家里炒菜的香气;
炸过的瘦肉丁又有烧烤的滋味。
汤头能见着油星了,
这菜里最终有了货真价实的肉。
这炸酱与肉孜拉,母亲一做就是四年。
等到上了高中、大学,等到毕了业,
对于饮食有了更多的选择。
川菜、鲁菜、外国菜,
烧饼、油条、汉堡包,
腊肉、甜沫、灌汤包,
走过一个城市,
但凡遇见的美味,
都会让舌尖与胃亲身体会。
慢慢地,开始嫌弃家里的餐桌滋味单调,
渐渐地,开始唠叨母亲的菜单寡淡乏味。
然而,回家,一碗炸酱面、一盘三鲜饺子,
几道从小吃到大的小菜,
仍然是我的舌尖和胃最渴望的味道。
回家吧,家里有最懂你的“美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