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问西东一词来源于清华大学老校歌第三段: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电影《无问西东》因此而得名。
《新唐书·裴行俭传》中有“士之志远,先器识,后文艺”,是讲我国古时知识分子为学修身的步骤。这句话是指做人首先要有器量见识,而文才技艺则在其次。器识决定一个人格局大小层次高低。器识就像一个容器,器皿容量大才能纳百川,容江河。如果一个人器皿容量小,那么再多的技艺傍身也终不能成气候。
很多人抨击《无问西东》,说它是一部烂片,煽情做作,宣扬大道理。而我却认为它是一部好电影。一部电影的好坏与否,并不在于当下人们的评断,而是时间的大浪淘沙。《无问西东》无疑是一部经得起时间洗礼的片子。
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在“未来论坛”年会上发表题为《生命科学认知的极限》的演讲时谈到,我们人是什么?每个人不仅是一堆原子,而是一堆粒子构成。原子是微观世界的物质,粒子是超微观世界的物质。而我们肉眼看到的的城市,人体,则是宏观世界的物质。人就是宏观世界里的一个个体,所以我们的本质一定是由微观世界决定,再由超微观世界决定。人类的认知极限就在于,我们是一堆原子,我们处在宏观世界,但我们希望隔着两个世界去看超微观世界。那是一个最美好的、极其美妙的世界。
先从超微观世界看这个影片。我们人体的思想意识是看不见的,如同超微观世界的粒子量子光子。大脑意识影响了个体生命的进程发展,个体的意识又影响了群体的意识,乃至一个时代的意识,百年千年。
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思想意识到底是什么呢?它是人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群体的思想意识是以政治,经济,哲学,宗教,艺术的形态表现出来。
我要讲到的是文学艺术对于人体意识的影响。片中最有影响力的一段话来自于印度诗人文学家哲学家泰戈尔:
“因此我竭我的至诚恳求你们不要错走路,不要惶惑,不要忘记你们的天职,千万不要理会那恶俗的力量的引诱,诞妄的巨体的叫唤,拥积的时尚与无意识,无目的的营利的诱惑。”
“保持那凡事必求美满的理想,你们一切的工作,一切的行动都应得折中于那唯一的标准。”
“如此你们虽则眷爱地上实体的事物,你们的精神还是无伤的,你们的使命是在拿天堂给人间,拿灵魂来给一切的事物。”
文学是一种精神,一种意识,它不是物质,但它能影响改变物质。文学的作用是什么?是认识,教育与审美。
当头顶盘旋着日军的敌机,硝烟弥漫,战火纷飞,西南联大的学子们戴着掩护的青草,坐在窄小的防空洞旁,聆听着教授朗读着泰戈尔的诗时;当饥饿寒冷战争威胁到西南贫困的孩子们,残疾无腿的教父跪在地上带领孩子们大声唱歌时,那一刻,你就能感受到文学于人类的力量,教育于人类的力量,艺术于人类的力量。那位教父说唱歌吧,它能让我们忘记饥饿寒冷。文学又何尝不能让我们忘记贫瘠抵抗困境?
作家麦家在文学究竟有何用场时谈到:文学在功利的现实面前,在冰冷甚至不乏残酷的世界里,它是渺小的,轻如鸿毛,甚至是多余的。面对爱恨情仇、生老病死、悲欢离合时,我们的身体是废物,根本奈何不了某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的左右开弓、上压下打。而文学,恰恰就在这时候会发生作用,也可以说,对人生有大用场。文学说到底是关乎心灵的事,它给心灵注入养料,给心灵驱散黑暗,给心灵以润物细无声的滋补,让心灵变得更加饱满、更加有力,从而能去感受更辽远的生活,能去对付比我母亲病痛更痛的痛。
再从微观的角度看,陈鹏把自己比作原子,清华校园比作粒子加速器,原子在加速器中运动,当一个原子遇到另一个原子,发生碰撞,散发出巨大的能量。
原子核是怎么发生裂变的呢?
原子的原子核在吸收一个中子以后会分裂成两个或更多个质量较小的原子核,同时放出二到三个中子和很大的能量,又能使别的原子核接着发生核裂变,使过程持续进行下去,这种过程称作链式反应。原子核在发生核裂变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些能量被称为原子核能。
再来看看无问西东的故事脉络,导演如何用物理原理讲述历史变迁和人文影响。初看是四个不同时代的故事拼在一起,1923年朗朗书声的清华,1938年战火纷飞的昆明,1962年动荡不安的北京,2012年和平年代的北京。实际四个故事是有紧密关联的。
故事的起源是清华学子吴岭澜对于人生的困惑与茫然,不知道该选择实用的理科专业还是内心喜欢的文科。他听了梅校长的一席话和泰戈尔的演讲后,坚定的听从了自己的真心,弃理从文,成为一名教书育人影响后世的大学老师。
沈光耀,一个三代五将之后的莘莘学子,在祖国饱受日帝侵略的时代,不知该如何抉择,是听从父母的安排,老老实实活着,还是去做一名飞行员报效祖国?直到他听到吴岭澜老师念到泰戈尔的诗,才坚定了他弃文从武的心。吴岭澜这颗原子核与最开始的沈光耀这颗原子核发生碰撞,产生新的原子核,那就是为国家为正义为无畏而牺牲的沈光耀。
而在西南地区贫困交加的孤儿陈鹏,受到飞行员沈光耀的照顾,得已存活,长大成人,与王敏佳和李想成为初中同学。王敏佳与李想因为初中老师遭受家庭暴力而打抱不平,而写了举报信痛斥师母。王敏佳也因此卷入谣言诬陷的漩涡险些丧命,幸得陈鹏及时救助而活下来。李想曾迷失自我,为了荣誉梦想,选择了明哲保身,因此愧疚自责,后悔不已,最后在一次牺牲自我,成全他人中获得灵魂救赎。
李想救助的是一对夫妻,他们生下的孩子叫张果果,成为片中出现的第一个主人公。张果果在物欲横流的和平年代,同样遇到了人生的三叉路口。他不知该选择向冷漠无情自私自利倒戈还是站在同情良心正义无畏这边?最终他从父母悼念的救命恩人李想那里获得力量与启示,坚定的帮助四胞胎的父母走出困境。这四胞胎代表的是未来的希望,她们终将把美好的品质继续传承下去。
这一环套一环的连接,不正如原子核的反应吗?一个原子核产生裂变,分裂成更多原子核,继而影响传递给其他的原子核,成辐射状态扩散,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无穷无尽已。
我们的教育就像这原子核的裂变,一代传承一代,生生不息,把美好的传统文化传递下去。
原子核散发出的巨大能量就是人性的光辉,是美德的力量,是教育的厚积薄发。核就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个核是人类的核,是时代的核,是精神的核。整个人类社会犹如一个巨大的原子核反应堆,发生着链式反应,迸发出惊人的力量。
最后从宏观的角度看,《无问西东》讲述了一个城市的百年沧桑,与社会的历史变迁。不得不说,导演李芳芳的野心很大,她用四个时代的故事讲述了群体意识的迁徙与传承。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点。不论是二十年代,三十年代,六十年代还是新时代,它都反应了这个时代独特的政治,经济,人文环境。而每一个时代的发展又必是下一个时代的基础与起点。如此承前启后。
无疑这部影片与芳华相比,它更有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文气息,在深度上更胜一筹。它不是一部小情小爱的文艺片,它不仅具有文艺片的温暖感人浪漫,又具有诗歌与散文的唯美,更具有家国,命运,责任,人生思索的高尚情怀。
回到开头,《无问西东》也如一只器皿,有容乃大,才能容纳盛放数个时代的浓缩背影,并于其中提炼出精髓和内涵,留给人类的是思考,批判或者继承。这种器量决定了它的格局,技艺方面的求精反而在其次了。
说到底,电影如同文学艺术带给人类的影响是深远的。或者说电影其实就是文学的一种延伸拓展和变异。其本质作用都是一样的。立德立信流芳百世也好,毁誉参半随时间洪流消散也罢,自有后人评说,只管无问西东,专注当下,听随我心,乐得洒脱,才是正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