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影评】美食,祈祷与爱:一场自我寻求之旅

【影评】美食,祈祷与爱:一场自我寻求之旅

作者: 圆缺心理笔记 | 来源:发表于2020-10-02 06:18 被阅读0次

    美食,祈祷与爱:一场自我寻求之旅

    不要通过你的头脑看世界,要通过你的心

    伊丽莎白·吉尔伯特是朋友眼中的幸福女人。事业有成且自由自在,家庭也幸福美满,有个很爱她的丈夫。吉尔伯特曾经也想洗手作羹汤,精进厨艺,照顾家庭,做个好妻子。

    但是她慢慢发现自己对生活的一切都丧失了兴趣,没有激情,没有活力,没有热情,没有自我,生活过得索然无味。

    如果你被琐事填满,失去了生活的热情,你会怎么做呢?

    在电影中,吉尔伯特选择了勇敢地离婚,由此踏上一次美食,祈祷与爱的自我寻求之旅。


    美食,祈祷与爱.jpg

    一.美食:尊重需要

    第一站,吉尔伯特来到了意大利,一个充满美食与性的都市。

    《礼记》中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食物与性爱,一直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和最根本的欲望,而我们一直都在压抑自己的需要。

    在食物方面,我们总是会害怕长胖,害怕变老,害怕变丑。因此我们总是在克制着自己的食物欲望,甚至把食物视为自己的敌人,千方百计地与自己的进食本能搏斗。

    戒碳水,轻断食,代餐粉,屡败屡战,屡战屡败。如此,我们又怎样食物本身带给我们的美好。


    吃披萨.jpeg

    性爱方面也是如此,在中国的社会氛围中,提到性我们仿佛总会心照不宣满脸通红地笑,学校的性教育也十分落后,甚至有人说中国女人的性是中国男人教的,而中国男人的性是日本“爱情动作片”教的。

    这样的结果就是,我们只能通过夸张的,扭曲的方式来了解性,但是很少有人认认真真地去讨论我们到底该怎么去对待性爱,以及我们又该如何享受性爱。

    食物如此,性爱如此,我们的千千万万个需要同样如此。

    在中国,我们身边常常可以看见这么一类人,她们总是一味地付出而不懂得为自己考虑。最典型的就是全职妈妈,她们甚至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和社交,全心全意地照顾着我们,

    但是,我们好像又不太喜欢她们,觉得她们有时候太烦太啰嗦,常常脾气不好,甚至觉得她们好像并没有什么本事,还是挣钱的爸爸厉害。

    一位全职妈妈对我说:

    家里每天早上给孩子一个鸡蛋只给孩子,自己却没有;

    当她很想吃她孩子的零食,她会忍着不吃而全部留给孩子;

    每当她感到累了想休息一下,婆婆就会说她变坏了,变自私了,于是她又只能爬起来继续干活。

    长期下来,她的内心压抑了很多自己的委屈,不满,渴望和愤怒,这些情绪不会消失,全都变成了一股能量压在心底蓄势待发,只要稍有刺激就会火山爆发。

    导致她面对孩子时,总是控制不住对孩子大吼大叫,

    而这又让她陷入了自我否定和自我责备,再次变成心底的负性能量,从而恶性循环。

    什么叫幸福生活,在意大利就非常简单——

    想吃就吃,长胖了就去买一条大码的牛仔裤;

    想爱就爱,遇到爱情进行享受,而不是为自己设定的条条框框所限;

    想玩就玩,而不是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未来,牺牲现在的欢乐与休闲。

    这是第一步,用尊重取代压抑,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享受美食.jpeg

    二.祈祷:精神追求

    如果一直停留在第一阶段,我们很可能会被自己的欲望牵着走。

    但是欲望是填不满的,当一个欲望满足之后,又会产生新的更大的欲望。

    当享受了这次美食之后,我们又会期待更加美味的食物。

    于是我们会渐渐地感到空虚和无聊,甚至怀疑人生的意义。

    有个故事是这么说的,有个孩子很喜欢打游戏,家里人为了让他戒掉游戏,让他整天打游戏打一星期。

    那个孩子一开始很兴奋,最后实在打游戏打不下去,从此之后再也不打游戏了。

    故事的真假没有验证,但确实符合人性:对于外在物质而言,最美妙的时刻就在于刚刚满足的一瞬间,之前是求而不得的痛苦,之后是满足后的索然无味的痛苦。

    为什么35岁是个坎?

    因为到了35岁,金钱,地位,房子,车子,妻子,孩子——年轻时的外在需要基本上得到了满足,渐渐稳定下来。

    于是,我们就会失去一直以来的奋斗目标,不知道自己活着为了什么,不知道存在的意义,陷入中年危机。

    这时候就需要有一些心理和精神的寄托。

    在电影中主人公,吉尔伯特来到了印度学习冥想。

    在一开始的时候,吉尔伯特也是思绪杂乱,冥想5分钟就难以忍受。、

    但吉尔伯特坚持了下来,慢慢地,她通过冥想,渐渐地将心收回,从外在转向内在,从一味地追求外在刺激转为追求内在和谐。

    在时间的冲刷后,明白了真正的幸福来源于内心的宁静,不需要外在去依赖什么,也不需要自己去争取什么。


    打坐.jpg

    三.爱:自我平衡

    在欲望与精神之间,在自我与他人之间,该如何平衡?

    如果一味地停留在第二阶段,我们将很难融入生活,得到现实中的幸福。

    在巴厘岛,吉尔伯特每天冥想,脸上笑,心里笑,肝脏也在微笑。

    同时,她也在生活——她再次恋爱了,与一个巴西男人享受着爱情的美好。


    美好的爱情.jpg

    但是当面临着这个深爱的男人的长久承诺,吉尔伯特选择了放弃,因为曾经失败的婚姻经历让她害怕再次在婚姻中失去自己。

    这时候,巫师对她说:有时候,因为爱而失去平衡,也是生活平衡的表现。

    从那一刻,她才开始勇敢去爱,勇敢去承诺。

    爱情象征着我们的欲望需要,冥想象征着我们的精神追求,两者都是自我的一部分,对立统一且缺一不可。

    看起来似乎是矛盾的:满足需要是外在导向,而精神追求是内在导向,两者必须取其一而舍其一。

    而另一方面,外在的追求之路是内在修行的自我觉察与修炼场,内心的清醒平和可以有助于外在追求的实现。

    这样就能实现儒家说的内圣外王,收获内外世界的双重圆满和幸福。

    这就是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平衡。

    我们的一生可以定义为一场寻求自我的旅程,美食,祈祷与爱,讲述的正是一个人一生的三个阶段,也是一个人修行的三重境界。

    在《千面英雄》中,作者在人类的神话中提炼出了一个“英雄之旅”的模型,认为这些流传千古的故事都是遵循着这个模型去建构和发展。

    这段美食、祈祷与爱的旅程和人的一生都可以看作是一场英雄之旅,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启程:潜在的英雄接收到冒险召唤,在电影中,吉尔伯特毅然选择离婚,开始一段全新的旅程。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慢慢长大,开始去面对这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的一生。

    由于刚刚启程,一无所有的我们希望追求很多外在的东西。在这过程中,我们常常压抑自己的需要。

    因此,学会尊重自己的需要,是自我寻求的开始。

    2.启蒙:到启蒙阶段,吉尔伯特选择来到印度冥想,与自己的内心对话,探索内在的和谐与平静。

    而我们,则在日复一日追求外在与满足需求的日子里终于感到了厌倦,开始思考存在的意义,于是人生目标由外在的物质追求转为内心的幸福圆满。

    3.回归:踏上返回之路,吉尔伯特坚持依然冥想,保持内心的平和,同时勇敢接受了爱情的甜蜜与琐碎。

    我们高高在上的精神追求也开始回归生活,重新落地生根。内心的平和使我们在生活中更容易体验到幸福,也更能拥有让别人幸福的能力;而生活中的重重磨难也能成为内心的修行场,磨练出真正强大且和谐的内心、


    英雄之旅.jpg

    当踏上了回归之路,我们好像又回到了令人烦恼的生活。

    但这不是过去的延续,而是一个经过充分打破和探索之后,全新的平衡的开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影评】美食,祈祷与爱:一场自我寻求之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itbu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