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原创精品集
红山轶事(四)

红山轶事(四)

作者: 人生如画_86f1 | 来源:发表于2020-02-21 17:17 被阅读0次

            队里的地具体种什么也由队里决定,种的种类也简单,无非就是小麦、玉米、胡麻、谷子,顺便在苞谷趟里带点黄豆,地埂湾种点大豆。有时还在地边带种麻头(雌雄异株,雌株分枝多结籽,籽去壳磨细,与小米熬制做成麻腐,是做包子、饺子的好材料,麻腐包子是寒食节必不可少的;雄株分枝少,收获后在水中沤制,剥麻皮搓麻绳,细麻绳纳鞋底结实耐磨,粗麻绳柔软顺手)、葵花、洋姜等。种田时往往是种田的行家扶犁,后面跟一溜人撒种、溜化肥,说说笑笑一个来回。

            从清明到四月八按照时令依次播种,小麦品种单一,那时有个比较出名的品种叫“甘春十一号”,产量高、抗逆性强。人们还流传着“清明种胡麻,五股八丫杈”、“深谷子,浅糜子,胡麻种到浮皮子”、“四月八,乱点瓜”,这些农谚浅显易懂,口口相传,成了种田的获得好收成的秘诀。最难种的是谷子,谷子要用摆耧(一种特制的农具),随着扶摆耧的人有节奏的摇摆,谷种子便听话的均匀播在了土里。洋芋种的最晚,等洋芋出土时,小麦已经绿茵茵将黄土遮盖的严严实实,苞谷已经成棱成行了。

            这时人们最盼望的就是早点浇水!浇水时各大队轮流,大队与大队之间、队与队之间给水的迟早、水量的大小、水流的时间长短成了农村矛盾爆发的导火索。完备的水利工程,从渠首往下有干渠、支渠、斗渠、毛渠一直源源不断将甘甜的祁连雪水通过曲曲折折的水沟送到了田间地头,饥渴的麦苗就盼望着这一天的到来,水流进地口就能听见水窸窸窣窣尽情地渗入到了土壤深处。浇水成了庄稼汉最最重要的事,生怕剩下一小块土地得不到滋润。水流多久人们就忙碌多久,往往白天水小,信息的沟通也就容易一些;越到晚上,水也越大,漆黑的地上伸手不见五指,只听见水流声、呼唤声交织在一起,星星点点的马灯、手电筒透着昏昏沉沉的光散落在田埂上,一块地浇满便扯开嗓子喊人来加水口。水放到下一块地便要不断巡视,看看水浇匀了没有,水浇满了没有。浇水成了农民丰收最重的砝码和赌注,浇水及时则丰收在望,浇水若不在点子上,则产量大打折扣。严重的时候到五月端午苞谷还不见一滴水,就连苞谷叶子都打成卷儿拧在了一起,人们天天盼,天天打听水到哪里了?水撒时候能挨上?

            家家户户有几分自留地,可以种点蔬菜,就连蔬菜的种类也很单一,例如葫芦、茄子、辣椒、白菜、刀豆,个别家里能种点黄瓜、西红柿就显得特别稀罕了,结上的小黄瓜都埋在了土里怕被小孩偷了去。种地一般采用二牛抬杠,两头大小、高矮匀称的牛配成一对,脖子上横架一根挡gai,犁鞍一端连着挡gai中间,一端连着犁铧,人在后面扶住犁铧就可以耕地了。这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其实很不容易,生手根本无法将地犁好,要么重(chóng)了,要么漏了,犁过的地还坑坑洼洼不好耕种。调好的牛到地埂时随着主人的“口令”会进行转弯(向左、向右)、前进(呔)、后退(缩),真可谓听话!技术好的人犁过的犁沟深浅一致、笔直,一天能犁一亩多地呢!小孩有空闲便跟着犁沟拾草根、捡石子。犁地到中途人和牛都要缓一缓,辛劳的犁地人终于可以歇口气坐在地埂上喝口茶、抽支烟,或者与相邻地块的喧一会。温顺的牛儿则停下了粗重的喘气声,硕大的嘴巴一张一合的开始倒磨(反刍)。


            种田的时候速度相对较慢,牛杠子(犁)一天四五分,骡杠子(犁)一天能达到一亩。一人扶犁,一人撒种子,一人撒化肥,费时费工。牲口中途休息的时候人还要散粪,真是不容易!   

            八十年年初包产到户后,家家户户有了自己的土地,想种什么就种什么!粮食有了剩余,排队交公粮成了一道难忘的风景线!自己种自己收,农民得到了纯粹的自由!刚开始因农具、牲畜分到了一家一户,便几家搭伙种!后来生产工具置办齐了也就越加的独立!到九十年代后期像收麦子大多数人家用上了联合收割机,种田用上了播种机。二〇〇〇年以后就连手压式喷雾器也成了电动的,镰刀也被手扶式割草机所取代。各种机械代替了手工劳作,劳动强度进一步降低。成片的塑料大棚、温室的兴起让新鲜的蔬菜一年四季不断。再后来粮食价格低,麦子便几乎没人种了。家家户户都开始种经济作物,种的作物也越来越单一,玉米制种持续至今大概种了十多年了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红山轶事(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ithq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