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宦官把政,外戚专权,民不聊生,是有黄巾起义。其声势浩大,席卷天下,地方政府人人自保,各自为政,所以州郡皆有兵马。特别是董卓横行之时,前往讨伐董卓的就有十八路诸侯,这些诸侯多来自北方州郡,汉中张鲁、荆州刘表、益州刘璋,还有江南的一些刺史郡守并未参加,算起来当时拥有个人武装的诸侯最少有二十多家。自诸侯会盟到三国鼎立,短短数十年时间,各路群雄基本都灰飞烟灭。其中消灭吞并诸侯最多的便是曹操。
曹操自少时便有大志,胸怀天下,腹有良谋。且能屈能伸,不拘一格。因为志在天下,所以他眼光深远。绝不会为一时一地的成败,一城一池的得失而斤斤计较,思虑的都是大局,谋划的都是长远,智慧远超凡夫,见识高人一筹。因为思想独特,所以他与众不同。但凡有助于实现霸业的人才都笼而有之,并不在乎其品行过往;只要有利于发展壮大的计谋都敢于采纳,不管是否光明正大。在跟各路诸侯的搏杀中,曹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巧妙整合各种其他力量,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办法,消灭了群雄,统一了北方,成为控制了大半个天下的最大军事集团,是三足鼎立中最有分量的一足。
各路诸侯讨伐董卓的时候,曹操虽然是个召集者,但当时诸侯中力量强于他的远不止一两人,袁绍、袁术、孙坚、公孙瓒都实力强劲,未来会盟的刘表、刘璋等人也不可小觑。而且曹操在独自率军追击董卓的时候,被董卓大军击败,实力大为受损,还差点丢了性命。
在与诸侯会盟中,曹操看出了诸侯们各怀异心,讨伐董卓并非出于真心爱国保汉,而是想就此捞点资本,博个高官,以获得更多的资源,更大的地盘。此后,曹操收起那份爱国冲动,一心发展自己的势力。在沛国老家,他开始招兵买马,求访人才。特别是借着朝廷让他剿除黄巾残余部队的机会,既缴获了许多战略物资,又招降了许多黄巾将士,势力迅速得到提升,文臣武将一时称盛。同时,他攻城略地,取兖州为家,慢慢蚕食周边区域。
让曹操得以名正言顺地进行征伐的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当李傕郭汜两个笨蛋一个扣押天子一个囚禁百官,互相攻伐,一直将天子百官裹挟追杀到河南境内的时候,曹操大喜过望,立即带领大队人马杀奔前来,以救驾的名誉将朝廷接到洛阳,随之借口迁都许昌,从此便把握了先机,处处打着天子的旗号,行一己之私。而其时,袁绍正在河北攻占实地,无暇顾及天子;袁术安居淮南,正思量着造反称帝;刘表眼中只有荆州这一亩三分地;刘璋根本没有动过丝毫保驾的心事。这些人没有谁有曹操的先见之明,刘备或有是心而力又不足。不能不说,曹操远比众人高明,具有远见卓识,还执行迅速到位。当别人还没明白过来怎么回事的时候,曹操以精锐部队将李傕郭汜的西凉残军分割包围,彻底打垮,李郭仅带着少数人马逃走了。不久,两人的人头就被人送到了曹操的面前。朝廷仅剩的一点小部队,要么被曹操收编,要么转投别处。朝廷只剩下天子和一些文弱官员,根本无一兵一将可用,只有全面依仗曹操军事集团。
天子在手,曹操开始了讨伐诸侯之旅。但他并非盲目地四处征讨,而是远交近攻,先易后难,看准时机,精准出手。在选择讨伐对象上,首先要对付对自己威胁最大的人,特别是卧榻之侧的危险分子;其次要将讨伐敌人与占据城池相结合,既灭敌,又得利;最后要从那些相对弱者身上下手,以期一击而中。对于相对强者,并不是要一个一个硬性清除,而是互有联合,时友时敌,慢慢消耗,以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主要目的,待水到渠成,再一举剿灭。在讨伐策略上,首先要找到讨伐对象的错误,以使讨伐有据可依;其次要借朝廷之名斩断讨伐对象的各种关系,让其陷入孤立无援之境;最后统筹各方力量建立统一战线,发动全面攻击,形成合围共剿的有利局面。
按照既定方针,曹操首先打击的是离许都不远的宛城张绣,因为宛城离洛阳许都太近,随时可能威胁京城。虽然大意吃了败仗,损失了长子和侄儿,特别是虎将典韦,但最后曹操还是成功了占据了宛城,将张绣赶到刘表境内去了。在征讨张绣的同时,因为担心吕布联合徐州的刘备一起袭击老巢兖州,造成东西两线作战的困局,曹操采用荀彧的二虎竞食和驱虎吞狼之计,挑拨刘备和吕布之间的关系,最后吕布攻占了刘备的徐州,两人关系出现裂痕。在他们为徐州归属而争之时,曹操已结束了西线战事,将宛城拿到了手中。
曹操击败张绣,占了宛城,开始四方逡巡下一个打击目标,这时袁术这个无能无脑的人跳出来自找晦气了,他居然在强者林立的时局下贸然称帝,这给正愁找不到借口杀人的曹操一个极好的机会。于是曹操知会江东的孙策,徐州的吕布和刘备,南北夹击袁术。袁术被打得大败,逃到淮南去了。留在寿春的人马全部被歼灭,城池也归了曹操。袁术经此一役,一蹶不振,再也没有实力与曹操抗衡了。而曹操不仅地盘扩大了,实力也增长了不少。曹操最成功之处在于,利用天子诏令,把并非与自己一条心的孙策、吕布和刘备三支力量有效地调用起来,共同击垮了强敌袁术,否则凭他一己之力,与有着几十万部队的袁术硬拼,胜负尚未可知。刘备一向是以汉室之胄自谓的,曹操以朝廷的名誉号令,他自然愿意一起讨伐袁术,况且他与袁术本来也没什么交情,还常受袁术的欺辱。吕布也不喜欢袁术,觉得这个人言而无信,虽然他自己也不是什么讲信誉的人。孙策当年在袁术手下受够了窝囊气,还把父传玉玺押给了袁术,被袁术窃为己有,心中对其十分怨愤。曹操精明地掌握了他们的复杂心理和根本矛盾,巧妙地加以应用,这便是曹操的厉害之处。
接下来,他要除掉的是时常威胁到自己大本营的吕布军团,夺取一直觊觎的徐州。当年曹操的父亲死于徐州刺史陶谦的手下,曹操就想借机攻占徐州,无奈吕布对他的老巢兖州发动了攻击,弄得他首尾不能兼顾,只好恨恨地看着刘备不费吹灰之力接管了陶谦让出的徐州。但曹操始终对徐州耿耿于怀,因为徐州是连接南北的重要通道,还是人众粮多的一个大州。本来刘备和吕布团结一致把守徐州,曹操倒是不易攻下。关键是吕布其人不讲信誉,受人恩典却要鸠占鹊巢,把刘备的徐州占为己有。刘备心中肯定不乐意,加上曹操的挑唆,两人之间矛盾开始白热化,趁着两家兵戎相见,曹操发兵一举击溃了吕布,擒杀了吕布和他的谋士陈宫,尽降其众,并将徐州收归己有。曹操进剿吕布时,最怕的是袁绍来袭,于是他派人送信给袁绍,让他起兵攻击公孙瓒,自己将出兵暗中相助。袁绍正想灭了公孙瓒,统一整个河北,再南下与曹操决战。自然与曹操达成默契,任由曹操消灭吕布,本来袁绍就很讨厌吕布。淮南的袁术痛恨吕布的反复无常,也不愿北救吕布,吕布穷途末路,最后死于曹操之手。
曹操平定中原后,知道是时候跟袁绍对抗了。这时刘备以平叛为由,脱离了曹操的控制,带着曹操给他的五万兵马,毫不费力地消灭了袁术,实力一度名列前茅的袁术,就这样烟消云散了。刘备灭了袁术,接着复夺了徐州,曹操当然不能容忍,发兵击溃刘备。刘备只身投奔了袁绍,关羽有条件地降了曹操,张飞则漂泊落草去了。
曹操与袁绍的对峙终于开始,曹军被强大的河北军团围在白马,深受曹操厚恩的关羽斩颜良诛文丑,为曹操立下战功,袁绍损失了最有名最得力的两名上将,还有大批精锐部队。力量有所削弱。
曹操和袁绍最重要的一次对决是官渡之战,这一次事关生死存亡,双方都投入了最大力量。曹操几次都被逼得差点撤兵认输,但他的韧性和果决最终挽救了曹氏军团。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的毛病带来了巨大的恶果,河北军土崩瓦解,溃不成军。曹操知道,要毕其功于一役,立即消灭袁绍是不现实的。虽然自己取得了巨大的胜利,这时最多也就是跟袁绍实力拉平,并没有形成军事上的绝对优势,于是决定班师回朝。经过一段时间的养军蓄锐,曹操又卷土重来,兵临冀州,发起了仓亭之战,又一次大败袁绍。袁绍吐血而亡,袁军全面转入防守。曹操再次收兵而去,等到袁氏兄弟之间争端一起,曹操迅速挥师北上,逐一击破,从而把整个河北收入囊中。而袁绍的名将雄兵,也并入了曹家军系列。此时,曹操已拥有雄兵百万,战将千员。再也没有任何诸侯可与之相抗衡了。
在曹袁两家性命相搏的时候,投靠在荆州刘表门下的刘备屡次劝说刘表,趁机尽举荆襄之众,袭取许都,断却曹操后路,解放曹操控制的朝廷。可惜刘表毫无争霸志向,只想守住自己的土地人们,结果坐看曹操成功。他没想到的是曹操三下五除二就解决了袁绍,挟得胜之威,立即掉头南下,直奔荆州。幸亏刘备得徐庶诸葛亮之助,打了几次胜仗,挡住了曹操的兵马。但曹操的大军始终是要来的,因为常常想到这层,刘表忧惧而死。他的次子刘琮完全听从舅舅蔡帽的意见,将偌大一个荆州拱手送给了曹操。不愿趁人之危攻取荆州的刘备只好再次逃亡。曹操力压荆州的时候,已经没有诸侯可与荆州为援了,唯一有力量救荆州的是江东孙权,可孙权与刘表有杀父之仇,不来图谋就不错了,更不用提发兵相救。曹操当然清楚其中过节,是以知道荆州必下。
不费一兵一卒就得了荆州,曹操马不停蹄,顺流而东,希望一举平定江东。然后传檄而定西川汉中这些小诸侯。这时候,天下在望,很快就可成就帝王之业了。曹操有些飘飘然,结果被孙刘联盟火烧赤壁,狼狈北逃,差点就交待在江南了。这是曹操起兵以来,遭遇的最大失败。
赤壁之战,曹操不仅败了,还造就了一个孙刘联盟,孙刘两家的实力加起来,并不亚于曹操。曹操只好暂时搁下重下江南之心。开始逐步扫平西北和汉中。
西凉马腾马超父子勇猛忠义,很想效忠朝廷,击败奸贼曹操。奈何智谋不及,加上天不助力。结果马腾被诱杀于京城,马超大兴西凉骑兵,杀奔长安,虽然初期仗着勇猛,连下长安和潼关,震动宛洛,但最终为曹操离间计所破。马超败走汉中,曹操又占据了西凉地区,打通了前往汉中的通道。
汉中张鲁不过是个道士世家,没有什么特别的能力,而且汉中人口稀少,地方狭窄,哪里抵挡得住身经百战足智多谋的曹操。打了几仗,看看取胜无望,南面又是老对头刘璋,无路可走,刘璋只好投降曹操,过安稳日子去了。有人劝曹操一鼓作气,拿下成都。曹操一方面考虑四川地势复杂,诸葛亮又足智多谋;另一方面合肥方向,江东的部队又在计划北进。便放弃攻伐,罢兵回朝。
至此,天下诸侯消灭殆尽,唯剩孙刘两家,但曹操知道,击刘则孙必至,击孙则刘必至。而要同时吃掉两家,实力又明显不足。只好维持鼎足之势,等待时局的变化,再就中取便。
曹操自起兵之日,就未曾安静懈怠,一直处于征战之中。中原河朔山东等地,是英雄辈出,诸侯问鼎之地,争夺尤其激烈,曹操能从沛国这个小地方出发,兵不甚多,地不甚广,最后却能三分天下,不能不归功于他超常的智慧,宽广的胸怀,独特的见识,和过人的胆魄。他总能犀利地看透人心,妥善地处理缓急,有效地利用矛盾,准确地把握战机,将众诸侯各个击破,一一剿灭,不愧是乱世之枭雄。
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