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弥儿》这本书为让-雅克·卢梭著作,1762年第一次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出版时轰动法国和西欧。初读一遍,不求甚解,也确实感觉晦涩难懂。二遍书中部分精读,大概能稍微理解一些。就是因为稍微懂了一些,我才建议每个人都应该读这本书,不管你有没有家庭,有没有孩子,因为读这本书不仅仅是为自己的孩子,也是为了自己。我相信每个人都能在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找到触动自己的地方。
自然是最好的老师这本书被归为小说体教育名著,在我则更愿意把它归为哲学著作,一本关于人性成长的哲学著作。常听人说膜拜大师之类的词句,我原来也无法体会这四个字的深刻,而这恰恰证明我的肤浅。现在想来,大师之所以称为大师,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应该是大师对于世事看得更加透彻,对人性剖析得更加深刻。在你不知觉的时候,他们像一面镜子,照清人世繁华,众生百态。甚至我在惶恐,我没有任何付出就获得了这么伟大的收获。在任何时候,付出和收获必然相伴出现,可能彼此不对等,但必然同时出现。而我在收获这些伟大思想的时候付出的仅仅是一些挖掘宝藏的时间,甚至这都不应该算在我的付出里面。或许这个时代已经已经习惯了忽视真正的宝藏,而对腐朽如粪土的东西尽心追捧。明珠已蒙尘,被泥沙深埋在时光河底,只剩流于表面的肤浅之人为河水中的游萍和污秽欢呼雀跃。
书中一个最核心的观点是:教育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让孩子自由发展。孩子应该接受劳动、自由、平等、博爱的教育,从而孩子可以自我支配,利用自己的力量收获幸福。卢梭主张教育孩子要顺应孩子的天性,这里所说的孩子的天性跟我们平时经常提到的孩子天性意义不大相同,这里的孩子天性我更愿意理解为人的天性。而父母应该做的便是疏导孩子的天性,在不同的年龄段提供不同的生长环境,以方便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更好的成长。2岁之前的婴儿,父母应该进行恰当的体育教育,让孩子真正地自然发展,而不是把他束缚在被子里或者厚厚的襁褓里。孩子在肚子里的十个月已经束缚得够久了,他出生了你还要把他裹起来动都不许他动么?2岁-12岁的儿童,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智力尚未成熟,很难进行真正的理性思考,这个年龄段父母应该以感观教育为主。让孩子用自己的手去触摸,用脚去走,用鼻子去闻,用耳朵去听。让他们用自己的感官建立起他们对周围环境的感性认识。12-15岁的少年,他们在十二岁之前的童年时期已经建立了自己对周围环境和事物的感性认识,这时候他们的智力也开始快速发育。父母可以对他们进行相应的智育教育,让他们在童年积累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性认识。15-20岁的青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开始接触社会,开始产生个体与社会之间的懵懂联系,这时候父母就可以进行对他们德育教育,这也是最为关键的教育。
在卢梭阐释的教育理论里面,从来没有把所谓的学校教育看做教育的一种。教育要么把人培养成公民,要么培养成自然人,这是两个截然相反的道路。公民依托于社会而存在,他的价值取决于社会整体的价值。而自然人是为自己而活,他是一个独立的单位,把自己的感情放在第一位。而所谓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既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为社会而活的公民,也不能算作一个为自己而活的真正的人。大多数人在两者之间徘徊,他不知道是该遵循自己的欲念还是承担社会责任,而这样的人一无可取。你我都是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产物,我们可以稍微思考一下,你清楚你是为自己而活还是要承担社会责任,为这个社会集体而活吗,抑或只是在这两者之间茫然徘徊。我不客气的说,最后一种人应该是最多的吧。当下的教育主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卢梭在《爱弥儿》这本书里,却是提出了另一种教育体系。根据一个人生长的规律,在不同的年龄段就该带给孩子不同的教育,带给他们超出这个年龄的教育是有益无害的。我在这里不去过多比较这两种教育体系的优劣,这种事就应该留给那些哲学家和教育家。但是就我个人而言,我是很赞同书中观点的,因为我很清楚,学校教育教我的那些知识远远比不上它提供给我的一个和同龄人一起长大的环境重要。但是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却是灌输给孩子许许多多的知识,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个“博士”。而我所感激学校教育的价值不过是它可有可无的一个附属品,这不能不让我觉得讽刺。
在这里我不得不特别提一下智育教育,何谓智育?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能教给孩子多少知识,而在于激发和培养他对知识的兴趣,教他如何思考,如何让在自己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理性思考的方法,从而在头脑中形成清晰明了的观念。所谓观念,书面解释为人对事情的主观与客观认识的系统化之集合体,我自己的理解是合乎事物本身的认识和判断。所以我理解的智育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孩子能够自发地对事物认识、判断、思考,最终在孩子脑海中形成正确的观念,而这种观念在孩子的一生中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我们现在的智育教育呢,用一个词形容再精辟不过:填鸭——限制鸭的活动,把橡皮管塞入鸭食道,填塞食料,半月可催肥。父母不去考虑孩子愿不愿意接受,站在道德制高点强迫孩子接受他们所谓的“为你好”,在不适当的年龄给孩子的大脑填充了一堆莫名其妙的东西。知识沦落成为炫耀的资本,痛苦充斥孩子本该轻松美好的童年。孩子的反对换来得只是责备,他们不敢说只能服从。于是,父母成功地把教育孩子成为一个合格的奴隶,从小生活在屈从环境里的孩子,你还想他长大后成为一个多有用的人吗?
婴儿呱呱坠地,终于可以享受伸展肢体的自由,但是襁褓裹着他,带子固定他,两腿必须伸直,胳膊必须服帖放在身侧。他受到的束缚比他在母亲肚子里还要多,对他来说,出生或许实在不是一件开心的事。他只能用哭声告诉他的痛苦,可是这只是徒劳,所有人都觉得给他戴上锁链是正常的。有些母亲不愿意履行作母亲的义务和责任,把自己的孩子教给保姆哺养。但是由于保姆缺少作为母亲的天性,把孩子裹起来,放在一边,任由他苦恼。他的职责只要保证孩子不要受伤,不要有生病残疾,哭闹一下与他们有何干系,他们也可以省很多事,但是孩子一直被痛苦包围。不管孩子和过于宠爱孩子都会导致相同的后果。好些母亲为了使自己的孩子免受伤害,却让自己的孩子更加难以承受伤害。她们小心翼翼呵护自己的孩子,让他们在童年不能承受小的磨难,可是她们不知道,她们的这种做法让孩子变得更加娇弱,他们失去了在更大的年纪承受更大痛苦的能力,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可笑的教育方式。
襁褓中的婴儿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绝不是一局妄言。母亲一定要记得抚养孩子是自己的天职,父亲一定要记得教育自己的孩子,这是他身为父亲该做的。千万不要把自己的孩子教给别人养育,也千万不要觉得自己的能力不够或者自己没有抚养孩子的经验。年轻的父母啊,你们的爱和热情就是对孩子最大的付出。什么是好的教育者,一个好的教育者必然是对孩子充满爱和热情的,一切向着金钱和利益的教育者不配从事这个职业。被爱才能学会爱人,只有爱才会让一个孩子健康自然的成长。父母要正确对待婴儿的哭声,如果不能正确处理,自己终将沦为孩子的奴隶。然后,在这个不应该的年纪,奴役和支配的种子扎根在了孩子心里。在这个年龄,父母用最符合孩子理解的方式教会他们最不应该接触的东西。
孩子的能力太弱,当他们不能凭借他们的能力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时,哭就成了他们最大的依仗。作为父母的你一定要正确理解他们的哭声,绝对不能掉以轻心,如果理解错误,本来作为他们的请求的哭就会变成命令。孩子想拿到远处的东西,如果他一声不吭,可能是他们不知道他的手和东西之间的距离,如果他大哭大闹,那就是他在尝试命令和支配你或者那个东西。对于第一种情况,你可以抱他过去让他自己去拿,对于第二种情况,你就让他们尽情的哭吧。你要让他明白他不是任何人的主人,没有资格去命令和驾驭别人做任何事。
孩子喜欢破坏,破坏他碰到的东西,这是因为他们的生命张力正处于不断增长,这种生命的活力表现出来就是改变他们身边事物的原有状态,而破坏比建设容易得多,所以破坏更适合他们现有生命状态。如果年轻的父母们面对这一切手足无措或者大发脾气时,我觉得完全没有必要。自然法则让这个年龄的孩子生命活力不断增长,但同时又赋予他们较小的能力,所以凭借他们的能力并不能做出多大的破坏。所以这时候就放手吧,给孩子们自由,多给他们动手的机会。父母只需要在他们真正需要的时候给予他们帮助,但是一定要分清哪些是他们自然的需要,哪些是假装。父母给予他们的帮助不能让他们学会依赖别人,这会让他们掌握超过他们自身需要的力量,产生更大的欲望并且不择手段去满足。当父母明白孩子真正需要并采用正确方式的时候,孩子才不会产生超出他们自身的欲望,明白自身的需要须得适可而止。
婴儿期结束之后,孩子就进入了人生的第二个时期:儿童期。这个年龄的孩子已经有足够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哭的很少。如果他们哭了,就让他们哭吧,慢慢他们会知道哭是没有任何作用的,如果想获得别人的帮助,安静就好。但是我们不需要用太多的语言告诉他们太多的道理,用他们最能理解的方式----无视就好。一个小孩磕着碰着或者受了多大委屈,只要身边没人,他都很少哭,他们的哭只是想让别人听到他们的哭。疼痛带来的恐惧远远超过疼痛本身,所以即使孩子摔倒受伤了,父母只需要平静的看着他们爬起来就好,我们的平静也会减轻他们的痛苦。从小锻炼他们的勇气,让孩子明白人生中受伤是难免的。但是现实中大多数的情况是父母对于孩子那些仅凭自己能力就能学会的东西,非要去教,而对那些真正需要去教的东西,却经常忽略。
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不要让孩子在父母的奴役之下从事那些繁重的他们不愿意的事情,也不要为了追求一个未知的幸福的明天而放弃快乐的今天。一切“为了孩子好”而让他们活在父母支配之下的理由都是自私自利的拙劣借口,谁给你随意安排孩子人生的权利,谁能保证你们的良苦用心一定能带给孩子一个幸福的明天?童年在一个人一生中自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只需要尊重孩子天性,让他们自由展现自己就好。父母迫不及待地激发或者赋予孩子各种需要,不但会让孩子承受当下的痛苦,而且更大的痛苦也会一直延续到将来。
自由成长人为什么会痛苦?幸福是什么?“痛苦源于摆脱痛苦的欲望,幸福源于获得幸福的欲望。欲望意味着缺乏,而缺乏导致痛苦。”如果一个人的能力不能满足自己的欲望,那么他就会感到痛苦。一个真正幸福的人必然是能够满足自己欲望的人。减少欲望意味着能力不能充分发挥,人会空虚,而提升能力只会让欲望更加膨胀。所以为了幸福,最好的办法就是达到能力和欲望的平衡,让我们有限的能力去满足我们有限的欲望。只有这样,欲望满足的同时我们的能力也能够充分发挥,我们便能感受到幸福。所有的痛苦都源自对幸福永无止境的追求,一个人如果能在自己现有的物质基础上安排自己的生活,那他就会很快乐。
孩子天生是柔弱的,这种柔弱不是来源于肉体,而是因为他们的能力相比成人更加不能满足自己的欲望。所以亲爱的父母啊,请不要刺激或者赋予孩子更多的需要,他们自然的能力不足以满足欲望,这只会让他们感受到痛苦。父母须得分清楚哪些是孩子真正的需求,哪些只是他们的幻想,真正的需求我们帮助他们,幻想我们要坚决的拒绝。要避免过多满足他们的欲望,这只会让他们滋生更多超出他们能力的欲望。一直的满足只会让他们觉得自己是别人的主人,他们不会感恩,当你无法满足他们时,他们会发怒、暴躁。
12岁之前的孩子是没有是非观或者道德观的,所以父母不要以自己成人的道德标准去判断孩子的行为。因为他们没有是非观,所以他们的行为不存在善恶。如果你觉得他们做错了,千万不要对他们苛责、打骂。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你的威风表面上会让他们屈服,但是在他们心里他们根本不会懂的自己的行为错在哪里。也不要试图用长篇大乱说服孩子,因为他们缺少理性,当你说完一大通道理之后你问他们,你会发现他们的理解跟你说得很可能根本不是一个东西。甚至当他们用他们的思维说得你哑口无言时,他们就会质疑你的权威,当你再试图教育他们时你就会发现很困难。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他们打坏了窗户玻璃,不用多说,让他们在没玻璃的房间里面呆着就好,他们会意识到没玻璃的房间待着是多么不舒服。不用你长篇大论告诉他们,孩子也会自然意识到自己做的事情造成的后果。
孩子的大脑就像一面镜子,你教什么他们便学会什么,但是千万别觉得他们是学习能力多强,那只是因为他们的记忆力很好而已,学习能力和记忆力是截然不同的东西。这也正是孩子学习的悲哀之处,他们被教会了太多他们不懂的东西。他们学会了符号,却不懂得意思,学会了语句,却不懂得语言。我们教给孩子地理,一张地图代表地球。但是在孩子的眼里,地图只是地图,就是一张纸,他们不会根据这张纸产生大陆和海洋的概念,不会产生岩洞的神秘和海峡的宏伟,因为他们没见过。所以教育者可怜巴巴灌输给他们的地理的知识,是是一张地图几个符号罢了。再说历史,历史简单么?几个人物几件事,如果让孩子仅仅在脑海里形成历史就是几个人干了一些事这么简单的概念,而不懂得用带价值判断的思想去考虑整个事件,你觉得这样的历史有意义么?这样的历史甚至连最简单的童话故事都不如。我们在孩子不合适的年龄教给他们不合适的知识,导致这些知识完全违背了它本身的面目,我不觉得这对孩子的成长有任何好处。
给孩子自由,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些,这样的孩子可能没有能让他们的父母或者老师可以拿出来炫耀的东西,但是他能或得快乐,健康,长大后也必会有见识、有修养。我更希望能像照顾一棵小树苗一样照顾孩子,我们做的就是在适当的时候帮他们除除草、施施肥、洒洒水,刮风下雨的时候我们不用给他们一直打着伞,他们倒了我们再把他们扶起来,其他时候就放任他们自由的成长吧。最后,祝愿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