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类回到原始状态,其本性和大自然的日出日落、莽原森林、飞鸟走兽一样,是单纯而美好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发明了规则、纪律、舆论,教育也随之应运而生,执政者为了构建他们心目中的美好社会,为他们国家的孩子制定了特定的教育方法。
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改变了大部分农村人几乎没有接受任何教育、只有少数富有阶层才能接受教育的状态,一个接一个的技术创新改变了传统商品的生产方式,各方面科技的蓬勃发展。19世纪,大量的人潮从农村涌向新型的城市,男人、女人和儿童靠出售自己的体力劳动运作现代化设备。
随着时代的进步,竞争的出现,除了当时中产阶级的医生、律师、会计师等接受了教育,社会底层的工人为适应现代化的工作,接受教育也逐渐成为必然。于是,教育就成为了工业革命催生的现代教育。
全球知名教育家罗宾逊在《让学校重生》一书中有言:工业化生产的目的,是产生统一版本的相同产品,那些“不合格”的产品会被扔掉或者进行再加工。而大规模的教育系统则被用来塑造符合特定需求的学生。正因为如此,所以不是所有人都能通过这个系统,总有一些人会被淘汰。教育中的“从众”问题在与:人们并非一开始就是符合标准等级的。
卢梭在《爱弥儿》第一卷开篇写道: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手里,就全变坏了。他要强使用一种土地滋生另一种土地上的东西……甚至对人也如此,必须把人像练马场的马那样加以训练;必须把人像花园中的树木那样额,照他喜爱的样子弄得歪歪扭扭。
爱弥儿是卢梭杜撰的儿子,通过对这个杜撰的儿子的教育,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表达了他对孩子教育的看法。
首先,卢梭并不喜欢把孩子放在城市里接受教育,就如前面讲到的,卢梭并不赞成孩子接受工业革命催生的现代教育,他赞成乡村的自然和谐更有助于儿童的身心发展,更能培养孩子宽阔、慈悲的胸襟。一轮日出,一棵日出下的树,一条日出下的河流,都是卢梭教育儿童的教材。
亲自教育孩子,尊重孩子的自然天性。“他始终是按照他自己的思想而不是按照别人的思想进行活动,所以他能不断地把身体和头脑的作用结合起来”,为了切实达到这样的效果,卢梭从小使爱弥儿接受实践而不是理论式的教育,在孩子中间设计一场比赛、野外的实地测量、观察与绘画、一起做一个科学实验……
在从小就开始填鸭式教育的今天,卢梭的自然教育理念不能不给我们带来一些思考。在与大自然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必然更容易拥有适于天性的情怀,更加健康快乐,更加拥有自我。
爱弥儿青少年时期,卢梭主张爱弥儿学一门自己喜爱的手艺。这个手艺应该觉是爱弥儿自己喜爱,而不是卢梭喜爱的。
他非常乐意将《鲁冰逊漂流记》这本书作为爱弥儿的读物,且是他觉得这是一本异常少有的好书。“希望他认为他就是鲁滨逊,穿一身兽皮,戴一顶大帽子……我希望他缺少这样或那样的时候,很着急地在那里想解决的办法;希望他研究一下小说的主人公是怎样做的,看看那位主人有没有什么疏忽的地方,有哪些事情可以做得更好;希望他留心他的错误,……”
爱弥儿最终选择了木工作为他学习的技术。“爱弥尔一心想在他的岛上有几件家具使用,所以他有他自己的看法。鲁冰逊过去重视刀工作坊远远超过萨伊德对制造种种小玩具的重视。”
学习自己喜爱的东西,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上天赐予你天赋所带来的满足,以及在往后的日子里,用这份满足养活自己。
在卢梭看来,拥有一门扎扎实实的技术,胜过无数理论知识,真所谓实践出真知。想起我们的孩子,无论小学、中学还是大学,刻板的输入式教育造就的高分低能、人格不健全、没有幸福感、找不到人生意义,真是一种不幸的悲哀。
中国有句话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而事实上,拥有一门实实在在的技术,才真的是走到哪里都不怕。无论课堂上讲得多么天花乱坠的理论知识,走到社会上,一样还是需要踏实的实践
西方国家的儿童教育,崇尚尊重天性与自然。因为,人,首先是一个人,其次才是一个公民和其他社会角色。每个人都有区别与他人的闪光点,正所谓: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绿叶。因材施教,挖掘特长,个性教育,注重实践,更重要的是,融入自然之和谐的生命教育才能把其他一切的教育衬托得更有价值。
比如,爱弥儿,他是一个木工,经过卢梭的带领,等他成年,他能理性而客观的看待世界,并且热爱世界。他们周游列国,思考人类和各国的人文政治,通过观察世界,思考自己的生命。同时,他拥有了苏菲,一个善良、慈悲、温柔的妻子,一个新生命将在他们的爱情之中诞生。而卢梭的自然教育方法也将被爱弥儿及爱弥儿的子孙继承,生生不息,万物更新,生命是如此美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