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成长的路上难免会犯错误。
几乎每个孩子都是在不断地犯错然后改正错误的过程中变得更好。
当孩子们犯了错误之后,有时候需要接受批评教育。
但由于家长不懂如何正确地批评孩子,本意是希望孩子改正,但最后却事与愿违,反而让孩子变得自卑或叛逆。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批评并不是真正的批评,而是发泄自己的情绪,或者是指责、抱怨。
真正的批评是让孩子看到界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及正确的做法,然后帮助孩子朝着正确的方式去做。
因此,父母批评孩子时要注意方式方法,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那我们在批评孩子时,需要怎么表达呢?
美嫺今天通过学习复盘,分享一个万能的沟通方法给大家:
1. 以“我....”开头
咱们家长是不是平时都这么批评孩子的?
你怎么这么不听话?你是不是想气死我?我跟你说了多少遍,你怎么就是记不住?
你这个样子啊,以后就等着捡破烂吧,能考上什么高中,能考上什么大学,未来去工地搬砖你都不行。
你能不能快点,马上就迟到了,都几点了,你能不能别那么磨蹭。
你看看别人家孩子,你再看看你,你要是能有别人家孩子一半好,我就高兴了。
......
你有没有发现,当孩子听到这样的话,本能的条件反射就会很烦,就会找借口,就会跟你对抗。
因为用“你”字开头是找别人的问题。
没有人想被别人找问题,所以当你用你字开头,后面加上你给别人的批评指责的时候,别人压根儿就听不进去你讲的任何一句话,TA的条件反射就是跟你反抗。
所以我们要用“我”字开头,“我”字开头是描述,孩子乐于配合、寻求解决办法。
2. 只批评行为,而不是批评品质,攻击人格
有好的行为,就一定要上升到品质,品质就会被固化下来。
同样,如果不好的行为,你也上升到品质。于是,不好的品质也同样会被固化下来,你给贴上了一个不好品质的标签,一旦固化下来,那就麻烦了。
比如,孩子刷牙有点慢,穿衣服有点慢,我们可能就会说:你怎么刷个牙刷那么长时间,你怎么这么拖拉磨蹭!
好,完了,这个拖拉磨蹭就跟着他了,不仅刷牙拖拉,吃饭也拖拉,穿衣服也拖拉,除了玩游戏不拖拉,凡是你认为该快的都不快,你说头疼不头疼。
所以当有不好的行为的时候,千万不要将行为上升到品质去批评TA,给TA贴各种不好的标签。
那两种批评的差别在哪?
对人格品质的批评语:刷个牙也这么慢,你怎么这么笨!
对行为的批评语:你一边刷牙一边玩的做法很不可取。
3. 给大家分享个“万能沟通公式”
例如:孩子看电视看到很晚,怎么叫也不上床,结果第二天去上学迟到。
步骤一:说事实。
比如:我看到你昨晚因为看电视太晚,今早又迟到了。
步骤二:说感受。
接着说明自己的情绪状态。
比如:我很担心,你这样不但伤身体,也会影响去学校。
或:我有些生气,因为你答应我9:30以前会上床,结果却没做到。
步骤三:说期望。
表明自己对孩子行为改变的期望。
比如:我希望从明天开始,你每天能在9:30准时上床睡觉。
步骤四:说好处。
说明按照期望这样做的优点,对孩子的好处。
比如:我相信这样一来,你能成为老师和小朋友眼中最勤快的孩子,不会再迟到了。
完整的批评是:
我看到你昨晚因为看电视太晚,今早又迟到了。我很担心,你这样不但伤身体,也会影响去上学。
我希望从明天开始,你每天能在9:30准时上床睡觉。我相信这样一来,你能成为老师和小朋友眼中最勤快的孩子,不会再迟到了。
批评孩子时需要注意的技巧
那我们在批评孩子时,需要注意的技巧有哪些呢?
1. 耐心倾听孩子的解释
我们批评孩子时,往往从结果出发。
其实,当孩子犯错后,爸爸妈妈应该先冷静一下,多一份耐心,不要剥夺孩子说话的权利,问问孩子这么做的原因,给TA一个申诉的机会。
只有了解孩子的想法后,找出孩子犯错误的原因在哪里,从源头下手,才能帮助孩子准确地解决问题。
在此期间也许你会发现孩子行为情有可原,并且在倾诉的过程中,孩子的负面情绪也已经释放,当情绪平静下来了,理智回归,也更容易解决问题本身。
2. 批评时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
批评要谨遵一个原则就是:对事不对人,是对行为进行纠正,而不是动不动就上升高度,给孩子贴标签。
比如孩子偷钱还撒谎,父母要进行批评教育,但我们应该把关注点放在孩子为什么偷钱撒谎这件事上。
找到孩子这样做的动机和原因,看看如何才能帮助到孩子,而不是把孩子定义成一个坏小孩,甚至觉得孩子“以后什么也干不成,肯定没出息”。
就事论事,解决事情,不攻击人格,让孩子明白为什么不能这么做,做了有什么后果。
3. 批评时别翻旧账
不少家长在愤怒中批评孩子的时候,总喜欢把事情放大化,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新账旧账一起算,比如以下这些话语:
“你怎么又把玩具扔的到处都是,每次都是这样,跟你说过多少遍了都不听!”
“都跟你说吃完饭要自己收拾碗筷,老是忘记,这么懒以后怎么生活,之前叫你打扫房间也是。”
本身孩子对于家长的唠叨就很厌烦了,本来一个很小的错误,偏要延伸到其他事情上,上升到道德品质上,甚至把之前陈芝麻烂谷子的事也翻出来。
这样的批评只会让孩子对你反感、抵抗,甚至拒不认错。翻旧账是在加剧孩子的抵触逆反心理。
4. 批评时不要动手打孩子
很多家长在批评孩子着急上火后,火气一顶,便张口骂孩子、甚至动手打了孩子。这样,事情的性质就变了,以后孩子犯错更加不敢承认。
我们批评孩子的目的是让孩子有足够的空间去反思错误,打骂等暴力手段只会堵住孩子承认错误的嘴。
长期下去,孩子叛逆顶嘴不听话,爱撒谎......不良行为都出来了。
越打骂,孩子越叛逆,越是把孩子往外推,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青春期孩子混社会,不回家。
因为在家里感受不到温暖,感受不到父母的爱。感受到的只有不断的批评指责打骂,那孩子只想逃离这样的环境!
5. 学会换位思考
父母之所以选择“吼”的教育方式,也有很大的原因是我们不懂孩子的想法,因为我们和孩子所站的角度不同。
我们总是处在自己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却没有换位思考。
所以我们无法理解孩子闹情绪的原因,因为在我们眼里,孩子的表现就是在无理取闹。
我们总是用成人的高阶思维看待孩子,觉得孩子应该一学就会,一做就对,不应该总犯错。所以当孩子频繁犯错时,我们总是不理解,觉得孩子不努力不认真。
其实,当我们遇到想批评,吼骂孩子的时候,可以先花几分钟让自己冷静下来,并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换位思考想一想,如果我是孩子,我会怎么做。
也要教会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6. 父母也要自我批评
有些父母总喜欢用高高在上的态度对待孩子,一股脑地批判指责孩子的各种不是。
觉得所有的错都是孩子,因为孩子不听话,因为孩子不好好学习,因为孩子闹脾气......我才发火批评他的,自己一点问题都没有。
其实,这样做只会激化矛盾。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问题,是因为前几年自己教育能力的不足,方法用错了导致的!
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对的教育!
批评孩子,家长也要进行自我批评,反思自己的不足。
如果真的冤枉了孩子,或者给孩子造成了伤害,我们也要勇敢地和孩子道歉,和孩子说声:对不起。
我们的自我批评,也会培养孩子勇于承担责任的品质,效果会更好。
7. 批评孩子要注意场合
“公开赞美,私下批评”这八个字很简单,道理很多家长也都懂,但一旦看到孩子做错了,直接就不管不顾、噼里啪啦地一通批评。
孩子虽然年纪小,但一样有自尊,当众批评会残忍地毁掉孩子的自尊,让TA们变成低自尊的人。
低自尊的孩子,一生都在用否定的眼光看自己,永远活在TA人的评价中,遇事首先想到的是退缩,很难积极地面对生活,也对自己不自信,不相信自己能行!
8. 别把坏情绪发泄给孩子
家里面遇到各种困难问题,冲突的时候,孩子的问题很容易变成导火索,让你的情绪爆发。
受到坏情绪影响时,家长对孩子的评价就变得不客观公正了,“你一天到晚......”“你从来都是......”等指责很可能激化矛盾。
我们一定要先学会处理好情绪,再来谈事。
因为如果情绪搞不定,事情根本谈不了。
特别是我们在家里跟那些叛逆孩子聊天的时候,你会发现很多父母很较真,明明说的都是气话,但是大家要把气话当真话来说,然后不停地吵,不停地吵。
所以吵完能怎么样呢?除了伤心,除了互相怼怼对方,让大家的伤痕变得更重之外,没有任何的帮助。
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孩子依然没有意识到自己错了,依然不知道以后该如何改正。
所以一定要先处理好情绪,再去批评孩子,才不会吵起来。
9. 批评时要注意时机
不是说你不能批评孩子,不能说孩子哪里做得不好,但是一定要注意批评孩子的时机。
不能在孩子起床时、睡觉前、吃饭时、生病时批评他,这会直接影响TA的身心健康。
也不要在孩子正在写作业的时候,学习的时候一个劲地批评指责,这只会影响孩子学习时的状态。
如果父母长期这样在孩子学习中批评纠错,会让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很差很坏的体验,就不爱学习,甚至厌学。
最好是,等孩子学习完了,和孩子坐下来平静交流,统一说出问题,但这里一定要做到,先肯定后纠错。
要先肯定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做到的地方,给孩子积极的感受,让孩子感受到TA也有做得好的地方。
而不是一上来就一顿批评指责,让孩子觉得,我去做了,我也努力了,但是妈妈一点看不到我做到的,就是针对我,就是挑我毛病。
渐渐地,孩子可能也不想努力了,直接破罐破摔了,觉得我怎么做,妈妈都不满意,那我干脆不做好了。
10. 批评时,家人应“统一战线”
父母教育孩子时,如果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孩子想的就不是去认识和改正错误,而是寻求庇护。
就比如:
孩子考试没考好,功课又是门门不及格,父母打算批评教育孩子时,旁边孩子的爷爷奶奶护住孩子说:“你这么说孩子干嘛?没考好也不是TA的错呀,TA还小嘛,别说了。”
这样一来,其实父母的处境就很尴尬,毕竟家中的长辈已经发话了。
所以无论你有再好的批评教育机会、再优秀的谈话技巧,如果家里人对这件事的看法不统一,就很难达成一致。
所以平时也要多交流,达成共识,毕竟大家都是为了孩子好,避免一家人互相拆台。
11. 批评时,用低声教育
“低声教育”其实就是与“吼”教育相反的一种教育方式。
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采用温和的声音、缓和的语气去教导孩子。
低声调可以使人理智一些、情绪平和一些。
也可使孩子抵触、逆反的心理防线有所松弛,有利于沟通的顺利进行。
也可以先发制人,不让孩子使用高声调。
12. 批评时,尽量简短
很多家长在责备孩子的时候总是说一大堆事情,还喜欢把以前的事情拿出来一起说,这样啰嗦还翻旧账的批评就像一场酷刑,只会让孩子感到恐惧和害怕。
父母的批评要精练简短,说到点子上即可。毕竟没有人喜欢一直被数落和批评,孩子更是如此。
我们要干净地批评,要点到为止,不要唠叨说个没完没了!
13. 不要一味地指责
不要直接了当指责孩子的不是,劈头盖脸一顿训斥。
可以和孩子说:妈妈理解......妈妈知道......爸妈小时候怎么样怎么样......一定要学会共情!
你以前发生什么事,最后怎么面对解决的......
家长能心平气和地启发孩子,孩子自然会很快明白家长的用意。
14. 教会孩子改错
不能盲目地批评完就结束了,教会孩子以后再遇到这样的情况,该怎么说,该怎么做,才是最重要的!
不仅仅单纯地通过批评发泄家长的不满。
15. 批评后,一定要表达爱
孩子小的时候,对妈妈很依赖,TA从妈妈身上所获得的情感联结,就是TA安全感的最大来源。
而当妈妈批评TA、不高兴的时候,孩子就会认为:妈妈不爱我了。
孩子一旦有了这样的感觉,TA们就会失去安全感,这就是心理联结的断裂。
孩子犯错误受批评后情绪往往低落,父母应及时给孩子一些安慰,让孩子感到就算你犯错了,爸爸妈妈依然爱你。
通过增加身体接触,搂着孩子的肩膀说话,或拉着TA的手讲道理给孩子听,让孩子放松平静地听,不害怕会被打骂。
在这个过程中,既知道为什么不能这么做,以后该怎么做,还体会到了爸妈浓浓的爱,让亲子连接得更紧密。
给孩子安全感,告诉TA们:我们会无条件地爱你,只是因为你是我们的孩子,与其他无关。
16. 批评,一定要注意频率
很多时候,在妈妈看来,我不就是今天说了几句吗?
但是在孩子看来,你不是今天说了几句,而是天天都说我几句。
不是你的批评伤害了孩子,导致孩子不耐烦,和你吵,和你顶嘴。
而是这种频繁的批评,伤害了孩子,导致亲子关系紧张,导致孩子叛逆,顶嘴,不耐烦......
所以,孩子可以批评吗?当然可以批评,并且必须要有批评,因为适当的批评会引起孩子的警醒,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目前的一些不足,让孩子看到妈妈对自己的行为很生气。
但是一定要注意频率,不能频繁地批评,否则不但无法解决问题,还会造成紧张的亲子关系。
这里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孩子可以批评,并且也有必要批评,但是要注意频率。
不能频繁地一天到晚地去批评,让孩子觉得自己天天都在被批评指责。
而且这样不断地被批评指责,孩子只会越来越自卑不自信。
注意频率,也要给孩子改变的时间,逐渐减少批评次数。
批评后,我们可以加一点鼓励,不仅能促使孩子尽快改正错误,还能引导孩子向自己擅长的方向发展,更加有动力!
一定要做到鼓励表扬的次数>批评的次数,孩子才会是积极阳光的,才会有向上的动力,不会躺平。
17. 始终相信自己的孩子会改变
不要因为孩子难以改变的缺点而自己先崩溃,焦虑得不行。
解决焦虑最好的办法就是:
先学习,学会了正确的育儿方法,就立马去做事,而且是坚持重复地做事!
在帮助孩子改变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有耐心。
我们要知道,孩子是1分1分地进步,1分1分地改变的,我们不能贪心,不能心急地希望孩子一下子就有100分的改变。
要给孩子改变的时间和改变的过程,还要学会享受和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孩子成长过程中一定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要接纳,孩子本身就是一个“状况百出”的存在。
但我们始终要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会变好!
因为我在努力,我在学习,我孩子的背后有我这样一个爱学习会引导的父母,我会陪着孩子一起成长!
曾经看到这么一句话:
别小看“批评”,它不是一件小事,不是简单的一句话、一个道理,而是一个大智慧。
好的批评,绝不仅仅是告诉孩子“你做错了”这么简单。
好的批评,都是有尺度、有温度、有力度的:
批评之时,严肃深刻,不乱发脾气,是尺度;
批评之后,抱抱孩子,告诉他我们爱他,是温度;
和孩子一起面对错误,勇于修正错误,是力度。
批评是一门艺术,孩子如何在批评中不断成长,取决于我们批评孩子的做法。
一个鼓励,一个拥抱,一个指引,和孩子一起,在成长的路上,不断前行,让好的批评,成为孩子成长的助推器。
以上分享的是今天学习复盘日志。
我是吴美嫺国家认证心理咨询师,亲子教育指导规划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规划师。
我在贵州贵阳感谢您的阅读和留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