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常州李兆洛,清代著名大学者。
散文尤长文学家,五万藏书三斋阁。
养一老人晚年号,申耆为字学识博。
史地、考证与历算,书法、音韵善作歌。
三十七岁中进士,武英殿里修撰多。
凤台知县七年整,丁忧归隐而治学。
暨阳书院二十载,桃李芬芳争婆娑。
阳湖派系之代表,文章骈散倡混合。
《地理志韵编今释》,查考地名之沿革。
《养一斋集》《旧言集》,《海国集览》亦叫绝。
《江干香草》《皇朝典》,著述充满栋船车。
七十一岁寿正寝,业绩辉煌贯日月。
今赏《骈体文钞序》,文章观点颇鲜活。
背景“桐城”主文坛,天下众儒多风靡。
争拟唐宋八大家,经国济世重效益。
秦汉六朝骈体文,蕴含审美却轻视。
作家勾通骈与散,推崇排偶趣至极。
既为“骈体”书作序,立论自然有根底。
首段“少读《文选》”时,倾心典雅华丽辞。
“步趋齐梁”四六句,对偶用韵鸣黄鹂。
待到为官入台阁,总觉骈文被排挤。
由此“搜辑古人篇”,“分为三编”“资时习”。
暗示作者定“骈体”,体裁宽泛不拘泥。
只要文雅美感生,称为“骈体”都可以。
收编前后《出师表》,贾谊《过秦》也入集。
二段议论揭主旨,先从大处而落笔。
“天地之道阴阳已”,囊括宇宙至微细。
世间万物关阴阳,对立矛盾又统一。
“奇偶方圆皆是也”,相克相生不分离。
再用《易经》来解说,至玄至虚大道理。
由道而动至卦爻,卦爻引伸到物体。
事物混杂千万变,要由文辞来展示。
阴阳柔刚关文风,“相杂迭用”貌新奇。
说了半天文无体,求本溯源觅初始。
否定当时标宗派,门户偏见不可以。
可赏先秦到六朝,文采飞扬娇旖旎。
进而作者再释意,秦隋递变“名无异”。
三段引史再详论,文章变化有所依。
“自唐以来”刚刚有,“古文之目”人常提。
“六朝之文为骈俪”,作家学者有共识。
然后争相各标榜,我乃正路去浮靡。
忘记“骈俪”生文采,优哉游哉美至极。
越分越细差异多,岂止排偶与散奇。
即便对偶铺排好,再分六朝唐宋系。
“以为万有不同可”,派别风格如林立。
假设真要辨风格,拘于骈散是表皮。
首先要看人气质,“气有厚薄天为之”。
由气引出学识来,“学有纯驳”在自己。
注入文章风格变,“体格迁变”众因积。
“义理无殊”通天道,作用文章“以知世”。
最后几句作总结。再说文章之变体。
先秦六朝几百年,千姿百态可观止。
沿流溯源依阴阳,合于天道有价值。
而今编写《骈体文》,引起世人都重视。
勾通各派各团体,文学理念莫偏激。
文章简洁站得高,哲学角度来辨析。
借用周易之卦爻,提纲挈领理透辟。
不钻具体牛角尖,小事论理生争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