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经济学有两个基本假设:
第一,信息总体是对称的,也就是说,你知道的,我大概也会知道;
第二,人总体是理性的,总是能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
可是,行为经济学的研究却告诉我们:其实,人在很多情况下并不真的那么理性。
假设某销售经理在公司管理一个销售团队,到了月底,他拿到月度销售报表一看,大吃一惊:一个看起来自有散漫、不太可能出业绩的员工,这个月居然做得非常好;而另一个非常有打法、业绩也一直很稳定的员工,这个月的业绩却令人失望。
对销售经理来说,这两个员工的奖金该发多少就多少,这不是问题。但是他还面临另外一个特别重要的选择:这个月的“优秀员工奖”该发给谁?
有人可能会说:当然是发给业绩最好的员工了,不但要给他发奖,还要请他向全体员工分享工作心得,让所有人都学习他的成功经验。
如果经理真的这么做,他就犯了一个很可怕的错误,叫“结果偏见”。结果偏见,指的是我们看到一个人获得了成功,就立刻认为他的所有行为都是正确的、有道理的。可是,成功者就真的有经验吗?有没有可能,他认为的经验恰恰是阻碍他获得更大成功的绊脚石呢?
后来,销售经理做了调查,发现这个月业绩突飞猛进的员工其实是选择了一种非常危险的打法,获得成功的概率只有20%;而另外一个员工选择的是一种非常聪明的打法,有80%的概率获得巨大的成功。如果销售经理号召所有人都向前者学习,就相当于号召所有人把未来的业绩押在小概率事件上,这会把整个公司置于非常危险的境地。
成功是由努力和运气共同决定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克服结果偏见,分清楚哪些成功是靠努力得来的,哪些是仅凭运气。不能有“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心理,因为有时候瞎猫也会碰上死耗子,但瞎猫一辈子能碰到几回死耗子呢?
有一份调查显示,61%的企业会在创立5年左右退出市场,79%的企业会在创立10年左右以失败告终。失败企业的数量要远远多于成功企业的数量。结果偏见会让我们从正确的结果推出错误的原因,又因为坚信并且执行这个错误的原因,从而滑向失败的深渊。结果偏见,让很多企业最终死于“错误的归因加上正确的执行”。
在商业世界里,结果偏见的例子就随处可见。当某家公司如日中天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它做什么都是对的,它的每一位员工都值得称赞,公司创始人在任何公开场合分享的观点都值得仔细研究,比如“招人的七大法则”“开发软件的六大工序”“对未来世界的四个判断”等。在结果偏见的影响下,很多人最后“死”在了这个因果错乱的学习之中。
既然非理性的结果偏见如此可怕,我们应该如何避免这种心态呢?
第一,要在归纳法之后加上演绎法。从结果推导出原因的过程叫“归纳”。不管是成功者自己归纳,还是别人帮他归纳,得出原因之后一定要再做一件事,就是运用“演绎法”,从原因推导看是不是真的能得出原来的结果。比如,很多人说谷歌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招到了优秀的人才。我们再接受这原因之前,不妨试试推导,在谷歌刚刚创立、并不被看好的时候,真的有那么多优秀的员工加盟谷歌吗?再比如,在阿里巴巴创建早期,有些人甚至觉得电商都是骗子,它到哪里招最优秀的人才呢?可能恰恰是这些被外部认为不怎么优秀的人创造了成功,然后才吸引了很多优秀的人陆续加盟。
第二,用三个问题武装自己。
“这个结果真的有人为可控的原因存在吗?”
“这位分享人真的知道认为可控的原因是什么吗?”
“他如此引以为豪的东西,有没有可能恰恰是宝玉上的瑕疵呢?”
刘润,中国最贵的商业顾问之一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