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新 || 归因错误引起偏见

作者: 博慧心理 | 来源:发表于2018-11-28 06:21 被阅读7次

    2018-11-28

    第9章 偏见:不喜欢他人(二)

    第335页,偏见的认知根源之一:归因

    勒温(K. Lewin,1936)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公式:B=f(P, E)(《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第105页),公式中,B指行为,P指个体,E指个体所处的情境,f指函数关系。该公式的含义是: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即个体行为是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勒温指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

    但是人们在解释行为时,并不是总是可以这样既看到行为人本身,又看到他所处的情境。偏见就是这样形成的。

    在解释别人的行为时,我们常常犯基本归因错误,我们总是热衷于将人们的行为归结于他们的内在倾向,而忽视那些重要的情境力量。

    比如本书所讲的“群体服务偏差(group-serving bias)”就是由于归因错误而形成的。 我们总是对自己群体的成员给予善意的理解:他之所以捐赠是因为他心肠好,而他不捐赠是迫于目前的处境。与之相反,在解释其他群体的成员的行为时,我们更容易从最坏的角度去设想:他之所以捐赠是为了博得好感,而他不捐赠是因为他很自私。就像Duncan(1976)指出的,同样的推搡动作,如果是白人所为,那么就会被认为只是闹着玩,如果是黑人所为,就会变成暴力行为。

    “公正世界现象(just-world phenomenon)”是归因偏见的另一个体现。我们常常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也就是说我们会认为春风得意的人必然是好人,而受苦受难的人是命中注定的。

    对这一现象的研究表明,人们之所以对社会不公漠不关心,并不是因为他们不关心公正,而是因为他们眼里看不到不公正。那些相信世界是公正的人,认为被强奸的受害者一定行为轻佻(Borgida & Brekke, 1985);遭遇虐待的配偶一定是自作自受(Summers & Feldman,1984);穷人注定过不上好日子(Furnham & Gunter,1984);生病的人应该为他们的疾病负责(Gruman & Sloan,1983)。

    美国总统候选人赫尔曼.凯恩(2011)说:如果你没有工作也不富裕,只能怪你自己。这样的信念使得成功人士确信他们所得到的一切也是完全应得的。富有和健康的人看到的是自己的好运、别人的厄运,一切都是天经地义。

    可见,人们的归因偏见实际上是普遍存在的。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种种类似的现象。比如说,单位开会,如果你印象里好的人迟到,你可能会觉得他是因为堵车或者有急事,但是你印象里不好的人,你可能就会觉得他怎么老是迟到,不守时。

    知道了这种归因偏差,可以让我们在看问题的时候多多自我觉察,努力去看到事情的各个方面,从而劲量避免对事情的看法中存在的偏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7d9d3e4f54e1:偏见无处不在,要理解一个人,不止看行为,更要看情境,还有无法言说的是否对上眼缘😄
      • 阿呆是我:知道了,要重视行为背景

      本文标题:张立新 || 归因错误引起偏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kvoq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