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九十年代,冯骥才老先生开始投入城市文化抢救工作,新世纪初发起并主持“中国民间文化抢救工程”,2012他倡议国家紧急保护古村落。
冯老先生为保护周庄卖画,抢救天津小洋楼、老街。他走入乡间抢救木版年华、剪纸、节日文化、民间雕塑、唐卡、口头文学等文化遗产。30年间,他走在文化保护的前沿,成为著名作家王蒙口中的“文化保护神”。
任何民俗的文化都包含两个方面:一、精英文化,二、民间文化。民间文化是老百姓自己创造的文化,是源头,是根基。
图片来自网络《诗经》的经典篇幅在没有被入册时,大多只是在民间唱颂,在被加工整理后就成了传承下来的经典,所以民间文化是所有经典文化的鼻祖。
民间的传承人所传承的不仅仅是智慧、技艺和审美,更是一代代先人们的生命情怀,它让我们真切的感知到古老而未泯灭的灵魂。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化,传承下来的都是经典。
任何时候人们对美的追求都不遗余力。人间三月天,在阡陌纵横的田野,老农的油菜花田开出了健硕的花朵,整齐如一,连城一大片。对于作家,老农耕种的是文字,是怒放的生机;对于画家,老农让色彩开在了春天里。耕种的艰辛和对劳动回报的关注,即使他们一年四季生活在如歌如画的仙镜,也早已对这种美麻木了。
图片来自作者拍摄所以必须要有一些先知先觉者,承担起这个历史使命。冯骥才老先生做到了,他把民间文化搬上了殿堂,激励更多的民间文艺工作者扎根广袤的中国大地,潜身灿烂的民间文化。
有时候你不得不佩服民间智慧的超强。我的祖母,不认识一个字,但她能把上百种民间偏方熟记于心。枇杷花止咳、夏枯草清热祛火、鱼腥草排毒……李时珍正是广收民间偏方,再加自己的尝试才有了《本草纲目》。
我在初期因为收藏,对过去遗留的东西有了兴趣,但接触多了,才感觉到老祖先的遗留,对我们再创造有多大的启示。
图片来自作者拍摄一个窑洞内部壁橱的拱砌,工匠在三条弧排列上把握的恰到好处,在砖块对角的衔接上处理的相当得当,而怎样克服材料的下坠,这是需要借助辅助支撑的。一个力学家一俩句话是解释不清这中拱砌成型道理的。这是一种智慧,民间老百姓的智慧。
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并慢慢的衰竭,而我们依托现有的遗留,去传承和再改造,无不是一种再生,这恰恰是一种新的使命。冯老先生去做了,我们定要成为继任者,把它坚定的走下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