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1日,上海,*老师的《*训练营》第1天,共2天,天气:小雨。
背景:大概半年前,线上课程《**》开售,用户量3万左右,同时实验性的同步推出线下实战训练营,第一期招生50人。
一、
(表现)助教,“今天下雨,群里大家也看到了,很多伙伴在来的路上,我们等3-5分钟,5-10分钟,9:40左右,之前开始。。”
(体验)感觉助教有点纠结,是否该牺牲现场准时到场的人员的时间来迁就迟到人的可能存在的满意度下降?
(优化)建议准时开始,不惩罚准时到的人,不留下口实。开始时,所讲的内容很考究,不损伤迟到的人的实际利益即可,比如大家先自我介绍起来,或者来个段子破冰都可以。没必要静静的延迟时间,让现场几十人默默的承受无辜的损失。需要时时刻刻考虑给不同的人群,提供价值。
二、
(表现)老师,我总说,线上课程,没听过,来听这个课更好。那个作为课后复习用。
(体验)莫名其妙的感觉,自己认认真真听了几遍,花了很多时间,但是努力的方向搞反了!既然这样,为何不在群里早一点明示呢?而且逻辑上其实并不成立,同时,和之前卖线下课的讲法也不一样。
(优化)建议,尊重正常的逻辑就好,即先学习完线上课程,掌握基本的知识框架,来到线下实践,由老师面对面给出大量隐形知识。我猜想,可能是顾虑来的人中,有的没听过线上课,很担心课程效果,为了安抚这部分学员,才讲了上面的话。如果是这个原因的话,建议的姿势是,提前明确提出要求,务必完成线上课程,并提交相关作业为证,确保规避这种情况。如果再做不到,后果只能自负,也没什么好抱怨的。
三、
(表现)有些话,线上不适合讲,这里可以讲,比如互惠。。。
(体验)这种逻辑似乎符合大多数人的接受的逻辑,即来听一些正常渠道听不到的关键信息,来值了!但是,还是感觉怪怪的,当时没想明白哪里出了问题,就是感觉有点怪
(优化)现在想明白了。建议思考,在今天这个互联网如空气般存在的时代,小范围讲和大范围讲的区别被拉平了,说不定小范围信息的传播力度更猛。所以,这个逻辑不成立。因此,建议的逻辑是,该讲的,哪里都该讲,不该讲的,哪里都不该讲。老师,担心互惠讲了会教人学坏,哪个工具又是只为好人准备的呢?所有的工具都是中性的,这个有点常识性偏差了。更深一层,立场不等于利益,我们到底为何举行线下课程?如果是来补充一些知识的话,真没必要啊,从30讲延长成40讲,或者加餐就解决了。建议,大块的知识,尤其成体系的,统统放到线上,线下的目的,至少可以有2个。1,对于线上课程中提到的某些知识点,做深入的解释和澄清,并回答实际应用中所遇到困难的解决办法。2,让学员练习,给予反馈,补充大量隐形知识。
四、
(表现)**定价谈判,分组对练之后,整体反馈4BE,89年的,很经典。课程效果看,很遗憾。
(待续)缺乏新鲜感,因为红黑游戏太经典了,以至于现场很多学员都玩过。
(优化)建议,在做课程设计的时候,关键性的学习活动,需要课前调研学员们知晓的程度,以决定是否选择使用或者做出哪些调整。这个游戏,需要二次开发。
五、
(表现)一对一谈判后,直接点评,没有让双方复盘
(体验)对自己的表现,没有获得反馈,感觉半小时浪费了。
(优化)建议,老师总结前,先让谈判双方彼此反馈。最好是3人小组,设观察员,反馈效果更好。
六、
(表现)一个观点,例子。。。。。。。。。。。
(体验)例子太多了,已经明白老师的观点了,浪费时间
(优化)建议,一个观点抛出来之后,看一下大家的反应,如果都接受,只举一两个典型例子就好了,而不是例子的堆积,提升效率。
七、
(表现)挨个介绍了2个半小时,结束时,抱歉没有给出时间限制;修炼耐心;向50岁的大姐学习
(体验)很快就感觉到了时间控制的问题,觉得老师是故意为之,因为中途其实也是可以修改规则的,比如每人限时,至少可以提醒后面的同学。正负抵销吧,好好休息了一下,加了很多微信
(优化)建议,时间就是每个人的命,因此不建议这样未经全体同学同意,就如此肆意的消耗。提前明确时间,安排助教计时,确保某些很好表现的学员占据大家过多的时间。正常操作就好了。不是非要搞的很晚,大家很疲惫,课程就值得了。当然,大家相聚到一起也是特殊的缘分,从感性的角度讲,这样做也不错,都是得到的粉丝。但是,从专业的课程设计来看,问题就大了。关于,修炼耐心,即我是否该把注意力无条件的给到对面正在说话的人,这个问题应该没有标准答案。老师有道德绑架的嫌疑,哈哈。50岁大姐,真正的问题不是希望大家都学习她,并向她致敬,而是每时每刻面对自己的焦虑。老师的立场不是她的利益。建议,给她一些有针对性的克服焦虑的行动建议。
八
其他全是精彩之处了,比如老师适时引入儒释道,从道的层面进一步生发。这点,特别欣赏。自己也是长期教授沟通类课程,有时真的很担心,学生的使用问题。但是,没有更好的办法。通常做法,现场身教,理性分析后果,再加上营造某种敬畏场域,然后默默祈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