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东海县白塔埠镇沈园村,又一轮4000多亩的土地流转,正在紧锣密鼓的运作中。截止目前,全镇现有耕地面积7.5万亩,已经流转土地41371.86亩,其中家庭农场8491.72亩。
如何在确保现有耕地面积不减少的基础上,努力整合现有劳动力资源,尽快解决农村剩余劳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该镇积极落实市委市政府新形势下倡导的“党建引领,富民兴村”的要求,主要从加大土地流转,调整产业结构入手。主要做法是:
一、集团带动,是注入土地流转的强心剂
从2019年开始,该镇抓住连云港市农发集团“外拓粮食基地,开展规模种植”为契机。仅徐圩村为例,通过党建引领,集体操作,以每亩价格1200元的标准,一次性流转土地5000多亩。而农发集团很快就在流转的土地上,实施高标准农田全程机械化耕作管理。不仅如此,他们还同时先期投入近百万元,用于流转土地的沟渠路道,以及泵、闸的维修,彻底改变旧有的农业耕作模式,实施全程农业机械化作业。据连云港农发集团在该镇徐圩村产区的徐军主任介绍,目前该集团在徐圩村的水稻机插秧,以华粳五号为主打品牌,正在以每天600亩的速度进行。其它几个流转大户或者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水稻机插秧,也在同时紧张有序的进行中。预计到6月25日左右,全镇可实现水稻机插秧13500亩。
二,能人示范,是农民致富的活力源
白塔埠镇现有13家农机专业合作社,始终运转比较好。据东海县大地农机专业合作社社长马士会介绍,他们的合作社从当初简单流转土地500亩做起,通过10年打拼,目前已经拥有固定资产1050万元,其中大型拖拉机配套还田机械19台,高性能打捆机8台,以及土地深耕机械5台,粮食烘干机械9台,可以一次性烘干粮食160吨。业务范围也从当初的简单耕种,拓展到机械收割、机械播种、机械打捆、机械秸秆还田、粮食烘干等一条龙服务。每年可以实现收入160万元。有了这样的示范带动,其他合作社也不甘示弱,比如李军林的龙庭合作社,每年收入也可达到上千万元。李翠玲的千村植保合作社,目前拥有植保无人机15台,业务覆盖全镇及周边乡镇。
三,特色农业,是乡村经济的靓丽风景
该镇从2016年就着手规划以267省道两侧的东西埠后村,张河村和311省道北侧的新元村新区以及机场路两侧的特色农业种植为示范区,带动全镇52个家庭农场,其中,有八个省级示范社,三个市级示范社,15个县级示范社。除了正常的水稻小麦种植外,更多的是大樱桃采摘,草莓园以及七彩西红柿采摘园。尤其以311省道北侧的白塔埠中荷农业产业园,和机场路两侧的大樱桃、猕猴桃采摘为代表,其中中荷农业产业园2017年流转土地80亩,用于大棚七彩西红柿种植36亩,仅今年上半年已经收入达到60多万元。机场村占地400多亩的宾果采摘园,今年也将陆续对外开放。预计正常情况下,可以实现年收入600万元。
每逢节假日,由于这些园区毗邻城市,交通非常便捷,前来观光休闲和采摘的人们,总是络绎不绝。既能在休闲时感受新农村建设的巨大变化,又能在观光农业中享受采摘的乐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