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作者: 上善若水山西太原 | 来源:发表于2018-11-07 00:49 被阅读146次

     

    苏轼有一首《行香子·述怀》: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全词抒写了作者把酒对月之时的襟怀意绪,流露了人生苦短、知音难觅的感慨,表达了作者渴望摆脱世俗困扰的退隐、出世之意。语言畅达,音韵和谐,形式与内容完美地融合,并以议论表现人生感悟。端的一首交口称赞的好词,没问题。

    在笔者见到的权威解读里,是这样介绍其来历的:“此词的写作时间不可确考,从其所表现的强烈退隐愿望来看,应是苏轼在宋哲宗元祐时期(1086—1093)的作品。当时宋哲宗年幼,高太后主持朝政,罢行新法,起用旧派,苏轼受到特殊恩遇。元祐元年(1086)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知制诰的重位。但是政敌朱光庭、黄庆基等人多次以类似“乌台诗案”之事欲再度诬陷苏轼,因高太后的保护,他虽未受害,但却使他对官场生活无比厌倦,感到“心形俱悴”,产生退隐思想。他曾在诗中表示:“老病思归真暂寓,功名如幻终何得。従来自笑画蛇足,此事何殊食鸡肋。”(《与叶淳老侯敦夫张秉道同相视新河》)此诗为元祐五、六年间(1090—1091)知杭州时作,此词思想与之相近。”

    这种推测也不能说没道理。

    问题是,这种动辄就把创作与官场政治联系在一起的臆想十分可怕。而更为可怕的是眼下从小学中学再到大学语文,无一不贯穿这种“垄断”式思维,积习既久,也就成了唯一的正解了。似乎不这么联系一下,就显示不出作者的人格之伟大。

    其实,古人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应酬”之作,像本词,虽冠之以“抒怀”的标题,但也未必就一定是清夜孤灯之下,心思潮涌的结果(再说了,“抒怀”二字究竟是不是来自苏轼,都很难说。古人的诗词曲赋创作,至少有一半以上是没有标题的——或者说只有词牌名或格律诗的类型,像“七律”“五绝”等等)。

    也就是说,本词也极有可能是词人拜访某位隐居者时的赠词,意在表示对对方的生活方式的一种肯定。客套一下,仅此而已。

    在今天的社交习惯里,比如一大帮基友里其中某人的书法不错或在绘画方面有些声誉,现场也有纸笔墨砚,众人起哄让你露一小手,你说你好意思拒绝吗?好意思收取润格吗?古人也一样,你是个诗词名家,拜访或聚会,即便瞎诌,也得来那么一首。

    依笔者看,苏轼的这首《行香子·述怀》更像是上述场景里的应酬之作。的确,用来应酬的作品很多都不咋样,但也有不少好东东。像眼下能够见到齐白石的画作,基本都是“应酬之作”。那芭蕉,那虾米,那白菜,那公鸡,几笔就完成了,不耽误工夫嘛。

    一首作品出现在你我眼前,一读,觉得不错,那就品味之,琢磨之,欣赏之好了。管它当初是用来应酬呢还是其他,最好别去“上纲上线”,那多累人。就像钱钟书的“鸡蛋说”:一枚鸡蛋,你吃起来觉不错,那就吃好了,何必在意它来自于哪只母鸡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西水1211: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非真君子,写不出如此恣意潇洒的句子。

      本文标题: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jfpx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