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这个看似简单的词语,其实有着不平凡的深意。但凡我们动笔需思考,到底我们是因为什么而写?
其实在我看来,写作就如烹饪一样,需注意食材的搭配,还有品尝者的喜好。写作是存于我们的内心,写作的过程是向内走进自己心灵的过程,表达成文字时有需要考虑读者的阅读体验。所以写作也能体现人文主义关怀,写作练习会训练我们的觉察力和换位思考的能力。
见字如面,文字会印上人的特质。我们会诚实地将自己的内心书写出来,但却不知它最终将引人去往何处。若写作者的素养、学问不够深广,文章便难引人深思,读来味同嚼蜡。
很多成年人的写作水平还停留在初中生阶段,那是因为智慧之光没有找到心灵深处,成年的我们正如黑夜里的蜡烛,一直没有被点亮。上帝说要有光于是有了光,然而我们不是上帝,没有上帝的魔法去造光。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就是我们写作路上的导火索,它们会指引我们走上“自燃”之路。
纵观这学期的写作练习,老师会引导我们从近即远地观察这个世界。最先是“重新认识自己”,通过介绍自己的名字,带出家族的记忆和童年的回忆。让我们通过名字去了解自己,也去读懂名字背后的故事。
想要去了解一个人那就要去了解这个人都爱看些什么书,因为他看过的书里藏着这个人的三观。第二次的作业,把我拉回了童年手不释卷的美好回忆中,让我穿越时空再次看到儿时那个热爱阅读的自己。“记忆”看不见摸不着却真实存在,这让我深信“眼睛看不见的东西不一定不存在。”
第三次课的作业我选择了“误读”,这段时间正好处于被误读和误读别人的阶段。感觉看不透身边的人、事、物;自己想表达的内容又没办法直达人心。即使是平日里乐呵呵地,夜深人静时也会情不自禁地流泪痛哭,感觉没有人能够真正地读懂我,我也难以读懂别人。好在我对此不算纠结,能够很快自我疗愈。
接下来一次的写作练习是我十分喜欢的话题,也是我常与人聊天的首选话题。进入职场后还是在学校这个相对单纯的乐园工作,所以对社会和职场的人情世故都不太了解。所以每次与人聊天都必问其职业生涯。在写我的职业时,前期进行了大量的铺垫,到结尾会草草收尾,写这篇文章时我会感觉到自己对于文章结构和谋篇布局上存在短板。简单说就是抓不到重点,写了一堆废话,还没写到重点上来。正如之前练习书法,写的字总是大小不均一,每个字能够写得很有韵味,可是凑到一起看就不美了。对于文章整体性的把握是需要加强的。
采访文写来并不难,难点在于采访问题的设置。看了其他同学的文章后,我观察到让人记忆深刻的文章,不仅选材生动有趣,内容更是逐渐深入,文章读来能够让人产生许多生活的图景,这便是好文章的一大要素。作者的思考就体现在他的提问中,文章表达了他是怎么思考问题的,他是用什么样的思维路径去“解读”另外一个人的。这次课的作业,让我对身边的人有了更多的兴趣和好奇心,也让我对每日都见的同事升起了敬意。每一个人都是那么的不同,孩子亦如是。
第六次的作业目标导向很明确,为校刊征集稿件。这让我能够静下心来仔细品味日日生活的环境,呆在环境里去感受这里的温度、阳光,去回忆这里发生的故事。我选择写农耕地从无到有、从有到美,在回忆农耕地的变化时,能够感受到教育育人就如养地。最开始遍地荒草,我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前期的开荒,枯燥乏味又吃力,在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中,我们若带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去行动,便不会太苦。开荒后困难重重,大自然每天都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挑战,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大自然的变化像极了孩子的变化。在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都有许许多多难以预测的突发事故,好像看不到消停的时候,即使是父母面对自己的孩子,有时候也会抓狂,更何况老师要面对那么多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在校园农耕地上许许多多的教育困惑,自然而然地浮现了答案。感谢这次作业让我梳理校园农场的生命史,也让我看到环境教育的可贵。“环境就是最好的教育”,教育是为了给孩子创造好的环境,让他在其中探索、尝试、经验生命。
写作课的练习和作业政策让我对自己变得有要求了。毕竟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正式进行写作训练,人的惰性在此暴露无疑。有时候遇到一些没有感受的命题作文,本能会排斥不想写,但是另一种声音是“你可以去尝试和突破”,硬着头皮也要挤出字来,没想到写着写着就文思泉涌了。总的来说,自我感觉我的写作比较走心,没有太多的章法和逻辑性,深度和广度都是不够的。更多情况下是写随笔而不是写文章,我是自己写爽了,别人不一定喜欢看。针对以上毛病,我也会持续对自己狠一点,多读好文章,多写多练,不枉此生中华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