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5409/fe72bf1fffccf731.png)
Get Out 最近火极了。被三两个朋友推荐后,按捺不住,将这个任务给完成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片子是乔丹·皮尔的第一部电影。
以下是我跟一位从业者关于此片的短暂对话:
我:这个片子不好看啊。有点儿空。
T: 你有没有发现它的核心创意跟你之前提过的一个有点像。
我:不怎么像啊。而且即便是像,也很正常吧。编剧、导演、演员决定最后的成片效果……但这个片子真的……没有那么好,人物塑造也不够用力。
T:但是人家商业做得好啊!
我:…………………………
这也是我在从业过程中经常听到的:
「那个片子不好看?但人家商业做得好啊!」或者,
「那个片子好看?但人家商业做得差啊!」
听到这类的评论,我真是语塞。关系近一点,心情好一点,就会进一步跟人理论一番。
大部分的情况,千言万语都在心头省略而过。
商业做得好,大部分人的判断标准是:
- 成本与票房。成本低,票房高这肯定是商业成功的重要标志。
看看这部片子的成本与票房:(数据来源:维基百科)
Budget :$4.5 million
Box office:$214.7 million
这让我想起了另外一部片子《我的盛大的希腊式婚礼》第一部
- 传播力度。众人皆知。但这一点基本可以忽视。
每每遇到这样的回馈,(一般都是跟从业者聊起某部电影),我真的很想跟对方说一句:
「咱们可不可以讨论电影本身的时候讨论电影,讨论商业的时候讨论商业呢?」
一部电影是否优秀,与其是否大卖并没有直接联系。
作为创作者,当然希望作品能被更多的人能够看到;作为发行者,当然希望某部电影能够卖上好价钱。看上去好像有所联系,从操作上其实完全是两种思路。要考虑的因素也不尽相同。
工艺品就是比艺术品卖的好啊。这规律早就存在。
在中国也有烂片大卖的情况。卖的越好,说明看得懂得人更多,电影表达的形式与内容更浅显。(当然这也不是唯一的评判准则。人类有共情,越接近兴许就卖的越好。这个议题太复杂,此处不深述。)
有着强烈个人风格的导演,如大卫林奇,伍迪艾伦,最终票房量差不多也就那般。人家也就是一部一部的按照自己的风格来拍、卖。
国内市场其实也是如此,只是大多数从业者、投资者、发行者不甘心,票房数字不过个两亿三亿,都不大好意思说自己是搞电影的。
哈哈。
还是说一下这部电影,我给它下了个定论:爆米花指数3.5,满分5分。
喜欢悬疑的朋友,可以抱着爆米花,窝在沙发里,与男/女朋友一起度过一个愉快的夜晚。
Yeah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