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何帆老师的书,看到这样一段话:
有个笑话讲,一群老鼠开会,商量怎么对付猫。有个老鼠建议,要是给猫脖子上挂个铃铛,猫走到哪里,铃铛就响到哪里,老鼠们只要听到铃铛响,就知道猫来了,就可以赶紧躲起来。这个建议真是太高明了!但问题来了:谁给猫挂铃铛呢?去给猫挂铃铛,要冒着生命的危险,但如果猫的脖子上有个铃铛,所有的老鼠,不管是不是去给猫挂铃铛的那位,都能听到警报,早早逃跑。如果你是老鼠,你会不会去给猫挂铃铛呢?
小群体的困境是如何团结起来并采取行动,而缺乏动力的主要原因是既得利益的分配,冒险可能得不到利益,反而成全了其他人,那么行动的人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对他而言风险最大化,而对于其他人而言不行动没变化,有人行动如果成功就是利益获得者,搭了顺风车,失败了也就是维持现状。
读着读着,一件困扰我十多年的往事浮上心头。
中学时代,班主任强调上自习纪律,并且选择了很多人轮流当纪律监督者,可是依然有一些学生在自习课上制造噪音影响他人,这个时候一般很少有同学站出来制止。虽然大家都想让室内保持安静环境,可是谁站出来去制止呢,去了可能制止不住,还破坏同学关系,不去的话大不了自己忍受下。大家都等着有人挺身独出却谁也不想做出头鸟。那个时候我还担任过班长,我是经常站出来制止上自习大声说话的学生,结果是那些同学对我很来气,其他同学也很少有支持我的。我当时感觉很孤独,有一次忍不住向老师报告了自习课上不守纪律的同学,结果可想而知,同学挨了训,纪律也没有因此而改观。那个时候我常想,为什么那些说话同学管不住呢。班干部没有人站出来,我一个人势单力薄。班里想学习的同学们也没有人站出来。于是大家都在等待着奇迹得发生。
既然大家都是为了一个共同利益走到一起来的,那么,如果有共同利益的人越多,力量自然就越大,不是吗?我们在生活中看到的例子却恰恰相反。
我一度认为这是自己作为班干部的不称职,能力不行。直后来也渐渐明白了,一个人行使所谓的正确的事,似乎在为大家谋福利,其实更是一种个人英雄主义得行为,没有团结更多的人,更主要的是我也没有搞清楚那些自习课上总说话的"坏学生"们的心理。我站在他们的对立面,强制推行纪律,也就是一套规则,可是自身影响力从何而来,不是靠职务,也不是靠学习成绩,更不是靠武力值,而是没有发动并联合更多的同学,同时也没有真正走近并帮助这些"坏学生"。于是,空有一腔热血,没有真正帮到我的同学们。
这就是著名经济学家奥尔森谈到的“集体行动的逻辑”。按照奥尔森的解释,由于集体行动所产生的收益由集团内部每一个人共享,但成本却很难平均地分担,每个集体成员在做个人的成本-收益分析时,都会选择让别人去努力而自己坐享其成。王朔在小说里写过,一个小痞子对几个姑娘讲,你们的思想觉悟真不高。我本来还指望你们去堵机枪眼,留下我过幸福生活呢。这就是奥尔森所说的“搭便车现象”。
总结下来,用户需求是什么很重要,即使他们不接纳也是有原因的,搞清楚了么。
其次,我们的利益是谁的利益,行动的难度在于风险和收益的不均衡,大团体容易为失去的东西而恐惧,没有抓住既得利益者们的损失风险是战术上的错误。
最后,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去制止爱讲话得同学,我又该怎么做。你又会怎么做呢。
我们要做的不是制止一个陋习,也不是维持一个秩序,还大家一个清净的学习环境,而是充分调动整体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尤其对于后进生给予更多的实际支持而不是避而远之。
当然,树立班委的权威力量很重要,可是仅仅有权威是不够的。
这本质也是一个管理问题,利益是内因,需求是外因,恐惧和风险促使更多认选择了沉默,其实最终不仅影响了自己学习,也让那些后进生一步步错过了求知的乐趣,无形中关上了一扇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