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几章我们讲了约定,讲了说教,讲了如何彼此共赢以及如何正确说教。
相信很多伙伴都更加明白语言的艺术,这其实就是让我们比其他动物相比更强大的部分。
但不恰当的语言也会让我们产生误解,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问题。有一句俗语讲:一句话说得叫人跳,一句话说得让人笑!可见语言力量有多么大~
1,少说多关注
几章下来,感觉很有用,可真“没用”。当然,没去用=没用。大概也没留下多少记忆~
哪怕前面咱都忘了(多复习当然更好),记得5个字吧:少说多关注。
(1)少说
平时孩子说话,我们多用:哦!呀!这样啊!真的吗?哇哦,还有吗?表示我们在认真听。
孩子没有明确表示征询我们的建议时,尽量忍住不说。
孩子明确表示需要我们提供建议,也不第一时间把答案全倒给孩子,引导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例如查询书籍、资料等(就不会像小小房子有段时间不愿自己动脑子想,宝宝我心里苦o(╥﹏╥)o)
(2)多关注
除了上面3种情况外,免不了有我们与孩子之间出现冲突的时候,怎么办?
关注行为背后的原因,关注孩子如此行事的动机,再把关注点拉回到解决问题上,而不是问题本身。
关注孩子正向积极的行为,并在三个不同场合和人事面前表达一番,便会惊喜地发现这个行为将被固化!
有些伙伴可能还记得我曾经说过,亲子关系大于其他。
但绝不是说你要凡事顺着孩子,为了跟孩子维持表面的和平,一再妥协!no!
亲子版的《非暴力沟通》中讲,我们要真实的表达自己,既不评价也不挑剔。这其实是对我们双方的负责。
当然,说话要看语境。
愤怒状态下,即便语言本身没问题,也因为说得语音、语调传递给孩子的,却可能是指责和抱怨。
所以我们的修心、管理情绪非常重要!大家可以去我们360里面程静钧老师关于情绪处理的课程,好好看看,安放好我们自己的身心,给孩子一个稳定的精神生活环境。
2,太过急切反而不美
以前我们总急切着解决问题,没有给孩子机会表达内心深处的情绪,而情绪其实才是她当时行为的动力和重要原因。
不清楚其根本原因,就阻碍了孩子的长期成长与发展。
而【父母语言魔力2】与孩子沟通的彼此共赢法这篇文章中的方法,是允许孩子认真考虑:什么引发他的一些特定行为最根本的原因。
就如同前面说过雨衣的问题,家长最终发现问题,是由于孩子害怕穿难看的雨衣尴尬而产生的。
一旦真实的问题暴露出来,冲突的合理解决方案常常就会浮出水面。
这个方法实际上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它通常让爸爸妈妈和孩子能够首先确定真正的问题,这使我们有更多机会找到一个解决真正问题的解决方法,而不是最初的“表面”问题。
它只是在提醒我们有更深层次的问题需要处理。
爸爸妈妈或者其他养育人要传递这样一种信念:我们既尊重孩子的需求,同时也尊重自己的需求。
我们向孩子传达的意思是我尊重你的需求和你满足自己需求的权利,但是我也尊重我的需求和我满足自己需求的权利。 让我们来试着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这样一来,你的需求可以得到满足,我的需求也可以得到满足。没有人会输,我们都赢了。
这就像是用对待朋友或另一半的方法来对待孩子。孩子们非常喜欢这个方法,因为他们喜欢被信任,并且被平等对待的感觉。
而通常我们以前的方法都是把孩子看成不成熟、不负责任,没有头脑的人来对待,即便我们没这么说,但孩子接收到的信息常常就这个意思。
人人都希望被尊重,希望被平等对待。这是为什么彼此共赢的方法有效的根本原因。
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事都需要使用这个方法,涉及原则我们上一次的自由与规则的微课有讲过,如伤害别人、伤害自己、破坏环境,没得商量,就是边界!记得,和善而坚定。
3,恐惧之下,只余本能
以前我们对孩子说话常常脱口而出,惯用“威权”的方式让孩子被迫认同。权威可以是影响力、是人格魅力,但威权是虚张声势、是色厉内荏,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方式。但我们常常只会后一种~勉励自己!
记得小小房子幼儿园中班的时候,早上叫他起床,喊一遍两遍没起,火气一起,开始计时,不断提醒他时间,催促、不耐都让他更加紧致直至愤怒(有时我们还可能边准备早餐边动嘴,这点要留意,让孩子感受到重视,需要先放下手里的活儿)。
但其实有更愉快的方式:过去抱着他,跟他玩,听着“小懒虫,起床啦,太阳晒屁股啦”,感受着妈妈温热掌心的缓缓抚慰,睁开眼睛看到妈妈脸上的两弯月牙和洁白耀眼的嘴角,擦擦嘴角,嘟囔着要妈妈抱抱;
当然,还可以用手指爬上小小房子的背上,贴在他的耳边,看着还带有婴儿肥的鼓鼓的脸颊,告诉他:有只小蜘蛛马上来啦,呀,爬上背上了,爬上胳膊了...常常喊着再玩一遍;
还可以亲吻,说着:“我是一只啄木鸟,这里怎么有棵树呢,我啄,我啄...”
在这样氛围下起床,是一种滋养。
为什么我们不愿意呢?害怕、省事。
害怕花时间,害怕动脑子。完全靠本能。
虽然有时不大管用,但孩子还小,搓圆揉扁,任人摆布,以至于让我们不自觉地一直沿用这种本能,一种从父辈祖辈处复刻过来的模式。
孩子总归要长大,自我意识的逐渐萌芽,抗争、叛逆随其而至。痛苦?不过是为了唤醒我们。
我们要始终记得,即便亲疏有别,也请注意——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哪怕圣贤如阳明先生,对待亲人责善也可见其艺术。反求诸己,勿施于人,自勉!
当然,扼制本能,这个过程可能不轻松,也不短,但我们只要聚焦在目标和能用的资源上,不再只盯着问题看,心量和格局就可以迅速打开,也就很容易找到属于你们家的独一无二的方法。
而方法是中性的,没有绝对的高低好坏,能达成怎样的效果,要看谁来用它以及为了什么而用它。
最后
其实语言最初被叫做魔法,巫师的咒语,佛教的禅语,心理学的催眠话术等等,即便如今,仍然神奇。
我们可以通过讲话,让人极度地喜悦、蓦然地悲伤,令人大喜大悲;
通过讲话把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别人,甚至影响别人的判断和决定。
所以语言可以煽动和引燃冲突,当然也有能激起尊重、理解和合作的力量。
更重要的是,语言,尤其口头语言其实就是我们心里的一种反应。有些经过了大脑的有意识整理,更多却是下意识说出自己真实的心声。这个声音,你听到了吗?你听懂了吗?
可能不。我们听到的多是外界的声音,有欣赏赞誉,更有批判指责。
就如同高晓松直播被骂停,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解读,参上一脚,曲解?拓展?真相几何,大家不关心。如果主角是我们自己,我们可能惶惶不可终日,痛苦异常。
但为什么照镜子时上有灰尘,我们不会认为是自己的问题,而别人说话的时候,却认为是自己的问题呢?我们怎么能够认为对方说的就是真相呢?~
- 本主题系列文章已更新完结,感谢大家的支持!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口吐莲花,灿若骄阳。*
参考文献:
《非暴力沟通-亲子篇》
《PET父母效能手册》
《语言的魔力》
《怎么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会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