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鲁迅《野草》中的《秋夜》有感

读鲁迅《野草》中的《秋夜》有感

作者: 透明的啥萝卜 | 来源:发表于2020-04-30 11:00 被阅读0次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不曾记得这篇课文是否有学过,但是却听说过调侃这句话的文字,意思大概是说,名家这样写,是经典,有深意,而非名家这样写,可能就会被说有什么意义不过是文字堆砌。那时候听还觉得,也是哦,这样说似乎也在理.这话里同时也带有一些对某些评论文章的人的戏谑。

    其实不是今天自己翻开《野草》这本书,不是读到《秋夜》这篇文章,我想,我大概还不知,这句话是谁写的吧。我想大家大概率能根据之前一段的文字猜测到我要说什么了吧。就不禁要问了,你这不和自己所说的”某些评论文章的人“一样了么?那我也只能说这大概就是了吧。

    我是在某个软件上看的电子书,所以文章有些别的读者看过并且评论过的地方就会显示出来,这篇文章中的其他读者的评论我大概都看了。尤其是这句,或者说是这段吧,别人对此的评论都看了。其中不乏对鲁迅这段文字的模仿,还有玩笑。其中有两三个批注,很正经,一位引述了张大春对这段话的讲解,另一个说出了自己对这段话的理解。还有一位的批注我很喜欢。他说,“可以将这段话想象成电影镜头,一个长镜头慢运:后园—墙外—一颗—另一颗”。突然想到,鲁迅这样的描述方式,确实可以给人一种目光的移动,或者说是转移,让人有画面感,至于为什么会有目光的转移,也许和当时作者写作的心绪有关。

    看完通篇文章,其实先前在第一段写的枣树,是一个引子,再后来的篇章中,他充当着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反抗者。虽然决心之大,“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即使“使月亮窘得发白”,“鬼睒眼的天空”“不安了”,“仿佛想离开人间”,“避开枣树”,他也仍然用“一无所有的干子”“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可是“哇的一声,夜游的恶鸟飞过”,却听到了自己“吃吃地”“夜半的笑声”。这样的对照是因为”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而落叶的梦是”春后还是秋“吗?即刻被笑声所驱逐的自己是对自己笑声背后所隐藏的回避与迷茫所讶异,所羞赧,所以回到自己房间,悬高灯火的带子,让自己的思绪,或者迷雾更清晰,看着奔向灯罩中的光芒的小青虫,“对着灯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吗"?

    我们该往哪儿去?我知,要反抗,要前进,但是我迷茫,秋去春来,春去秋又来,无休止,呵,徒劳么?不,前进,终会有光。

    那段我很喜欢的批注中,括号里还有一句话,“不知道有什么调侃的。调侃不利于深入语境理解文本。读书戒浮躁之气。”

    看文章,读书,需要有自己的思考,听取他人的想法也是很有必要的,但是调侃之气,听到了,看到了,就罢了。因为调侃、就去模仿,而无任何自己融于里面的思考,对于想学习的自己还是罢了吧。

    这是鲁迅的随笔,我想本身自己在写的时候,文本完全的构思架构,也不是完全想好再落笔写的。所以成文也大可能是自己当时所见所想并融合当时自己的心境情绪成文的,所以在写的时候他本人可能也没有想到他有何寓意。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他本人的文字猜测、思考当时他是在怎样的一样心境下,写下来的,这也是很有意思的。就像心理辅导,有时候,例如让被辅导的人画一幅画,然后辅导的人分析被辅导的人现在处于一种什么状态;也像是你的朋友忽然心情不好,你就会有可能根据他现在的状况分析到底是出了什么事情,然后安慰他,当然正确与否是另外一回事,你愿不愿意去分析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将解读文字看成这样也是会很有趣的。如果朋友心情不好,别人进行分析安慰,而自己觉得心情不好有什么大不了的,不需要去帮助分析一下,去安慰,甚至,故此,自己就学朋友心情不好。那我也只能说是无病呻吟了,别人当然会觉得你写得不好咯。

    关键还是有据可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鲁迅《野草》中的《秋夜》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jqzw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