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提到粮食生产,对于百姓和统治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这既是基本的生存保障也是国家稳定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在农业生产中需要使用到很多的农具,如翻土农具、播种农具、中耕农具(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田间管理,诸如除草、间苗、松土等),收割农具、粮食加工农具等。其中最重要的,农业劳作工程量最大的就是初耕时进行的翻土农具,最早的翻整土地农具是耒(leisi),传说它是由神农氏发明的 。在我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中,已经有石耜或骨耜出土吗,这说明耒耜已有七八千年的历史。
其实,耒和耜本来是两种不同的原始农具 。耒最早是一根削尖的木棒(有时也用鹿角等) 。人们在播种时先用耒在地上戳个洞,然后把种子放进洞里 。后来 ,人们又在木棒尖头的一端横着绑上一个短棒,用于踏脚 。而耜最早是用片状的石头或兽骨做成的挖土工具,形状有点像铲子 。由于耜的手柄很短,在使用的时候,人们需要弯着腰蹲下身子操作,用起来很不方便 。后来,人们将耒和耜绑在一起。 起使 用 ,这样耒和耜就合二为一,形成了一个新的工具 ——耒耜 。这时,耒就成了耜的柄,而耜则成了耒插入土中的部分 (耜冠)。由于耒耜在使用时是站立操作的,这不仅可以同时使用手和脚的力量, 还可以利用杠杆原理来节省力气, 这就大大减轻了人们的劳动强度。
耒、耜、耒耜复原图人们在使用耒耜翻土的过程中,仍然感到费力 ,速度也不快 ,为了进一 步提高翻的效率,人们在耒耜上拴了一根绳索 。一个人将耒耜的 耜冠插入土中 ,另一个人用力拉绳索 ,使耜冠在土中持续向前掘进。后来,经过不断改进,耜冠演变成犁铲,耜柄演变成犁把,牵引耒耜的 绳索 ,演变成犁辕 ,就这样, 一种新农具 ——犁诞生了。紧随其后,如何有效的使用耕犁,犁耕技术也随之产生,这项农业生产技术在中国古代社会最初是解决牵引的动力,然后是如何方便操作,使用的问题。
下面我们回顾一下其发展的历程,首先在春秋时期出现了牛耕,战国时期牛耕得到了进一步推广,铁犁的数量和出土的地点分布范围很广,在出土的文献中已经出现饲养和使用“田牛”的法律条文,这反映了牛耕在这一时期的农业生产中已经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且使用已相当普遍;随后,在汉代,已经开始根据铁犁铧的大小而使用长直辕犁和短直辕犁,一般长直辕犁由两头牛牵引,则在二头牛肩颈部横着捆绑这一根长木,长木的中间与犁辕相接,即所谓“二牛抬杠”;到了南北朝时期,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有这样的记录;“长辕,耕平地尙可,于山涧之间则不任用,且回转至难,费力,未若齐人蔚犁之柔便也”。可见,在南北朝时期的犁辕形制上,对长、短辕的使用功效已经有很清楚的认识,长辕适宜平地耕作,二在山涧谷地等小块土地则需要使用短辕犁,便于在耕作到田边地头时,执犁回转,与长辕犁相比,它更具有重量较轻,移动方便的特点,另外直辕犁还有一个通病:辕又长又直,而且是略微上扬的,在牛拖着犁向前行 进时,由于受力点比较高 ,使直辕犁整体有向前倾斜的趋势,如果不随时进行调整,犁会越耕越深 ,直到走不动为止 。所以在二牛抬杠耕作时一个人在前牵牛 ,一个人在后面扶着犁把 ,中间还必须有个人是专门负责控制犁铧入土深浅的控制。这一切的不便都为唐代曲辕犁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汉画像石《牛耕图》曲辕犁的使用是唐代耕犁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耕犁发展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的事件,针对唐以前的犁是笨重的直辕犁 , 回转困难, 耕地费力。唐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 , 创制了一种短而轻便的曲辕犁。曲辕犁又叫“ 江东犁” 由十一个部件组成, 犁铧 、犁壁 、犁底 、压 攙(chdn) 、犁箭 、犁评等 。每个零部件都有独特的用处 ,如犁铧用于起土 ,犁壁用于翻土 ,犁底和压攙用以固定犁头 ,犁箭和犁评用以 调节耕地深浅等 。与前犁比较有三 大改进 。一直辕改成了曲辕,二增装了犁评,三增装了犁壁。 唐人陆龟蒙在其所著《末耙经》中记载了曲辕犁的形状:“ 辕有越 (孔)加箭可 弛张焉。” 犁箭即犁柱 ,贯穿犁底和犁辕 ,犁箭从犁辕上的孔穿过和犁辕配合 ,如箭搭弓上 , 可上下弛张,调节犁铲人土的深度 。推进犁评使犁箭向下入土深 , 拉退犁评使犁箭向上人土浅。 这是曲辕犁最大的改进 , 犁壁可将翻起的土推到一边 , 减少犁前进的阻力 ,提高耕地速度。
曲辕犁是唐代农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 是农业生产力提高的重要标志,中国旧式步犁发展至此才发展成熟,完全成型化,一直延用到新中国成立(拖拉机耕具出现)而无大变,所以说曲辕犁对中国古代步犁发展史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曲辕犁的主要结构及名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