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与小慢可主题征文,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征文提纲中,阐述了这样一则故事:
一个男人在街上正常地行走,突然平地摔了一跤,崴了脚。
回到家中,老婆问男人:“是不是看手机没有看路,摔了吧?”他老实回答:“没有看手机。”老婆露出了怀疑的眼神。
医院里,医生问男人:“是不是让什么东西绊了一下?”他诚恳回答:“没有。”医生露出了怀疑的眼神。
单位里,男人要求请几天假,领导问:“脚为什么会摔伤?”男人撒谎道:“我走路看手机,脚不小心撞到石头。”领导满意点点头,给了男人三天带薪假。
后来,男人遇见一个高僧,说起这件事,高僧很肯定地告诉他:“你的脚就是看手机不小心撞到石头摔伤了,你记错了。”
男人不懂,高僧为什么会这样说?
故事看到此时,也犯晕,事实简单明了,但为何所有人的认知都与男人相左呢?
也不禁让人想起安徒生童话故事中《皇帝的新装》中的情节,两个骗子巧妙的地利用人们从众的心理,采用偷换概念,混淆视觉,迷惑人心的方式,演绎了一场考究人性中最不为人知心理暗处所在,这样看来高僧境界与皇帝的新装故事虽然不同,但本质雷同。
再回到生活中,剖析一下,觉得此类现象比比皆是。
譬如,生活中的夫妻相处之道,虽是前世修来,也是占了生命中至亲至近的地位,但是在长期的相处过程中还是有弊端所在,就如同文章中偏激的认知,男人说没有看手机,但在妻子的思维模式下,说没看手机就是说了谎,没有遵从事实,所以最终也是奠定了高僧境界下的理论之一。
当然,不止是夫妻,在父母长辈这一角色中,对待孩子这一监护管理对象上,这样一言堂的状态,也是层出不穷,多数的意见和建议是从父母角度对孩子的帮助和约束,但在某些时候,也是摆足了做家长的范,将你为子纲这样的理念,说对就是对,说不行就不行,执行得淋漓尽致。
再譬如,在工作中与领导的相处,为了工作的需要,为了能在这块天地立住脚,或能被提携,被重用,将妥协艺术发挥到了极致,说假话,说小话,做事言不由衷,做人虚与委蛇,当然不是多数,但确实有这样一类人,甚至一群人,扮演这样的角色,就如同故事中的男人,还不等领导说出原由,就迎合上去主动将可能说出的理由陈述个够,从而博得领导的同情的认可,也得了好处,那就是休假三天。
而更可悲的是,还得再引申到高僧身上时,其实是个虚幻的,浅意识中的依附,因为这种理念的存在,甚至摧毁了事实的真相,但在高压态势下,还是坐实了一个本不存在的现象,将一个虚无的形象树起来了。
此时,就引发了由量变到质变,本质的变化
也不由得让人联想到,人们通常盛传的小道消息,常说三人成虎,确实是有这样的效果,一个事实不太明了,概念也模糊不清的事,经过邻里间,闺蜜间,甚至朋友同事间的口口相传,突然芝麻大的事,成了黄豆大的,继而成了西瓜,而且一层一层地拔开迷雾,经过一个又一个人的揣测,转述后,甚至添油加醋后,突然就成型了,越来越有模有样,也越来越清晰明了,此时这个不是事实的事突然就成了事实,假的成了真的了。
似乎众人都在用一种惯性的思维模式做人做事,不去辨别事情的真相,也不去了解起因,经过,而是独断专行地按照自己潜意识的理解去关注事情的走向,或者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呈现一种人云亦云的状况,反正大家都这么说,这么想,我也这么说这么想,肯定也是中规定中矩,不会出错。
这种现象是不对的,也是应该及时制止的。
听一听皇帝新装故事最后,那个弱小的声音发出声音:他不是什么也没有穿吗?
是啊,故事在褒扬无私无畏、敢于揭假的天真烂漫的童心后,其实也在告诫人们:
做人要时刻保持一颗纯真、善良、真诚的心,不要为了满足虚荣而放弃自己的初心,我们应该敢于说真话,敢于说事实。
这是皇帝新装故事的深刻内涵,也是在读过高僧境界故事之后的反思,认识不一定全面,请简友们指正!
网友评论